一提起荒漠化,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在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所呈現(xiàn)的荒漠景觀。然而,在降水量1200—2000毫米的我國南方一些地區(qū),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脆弱性及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造成森林資源破壞,流水侵蝕作用十分強烈,使一些地區(qū)同樣出現(xiàn)了荒漠化景觀。
紅色的荒山禿嶺曾經山清水秀,而今地上河現(xiàn)象竟在這里出現(xiàn)。
聳立于福建、江西兩省交界處的武夷山綿延500多公里,其南段福建省一側的長汀縣,有韓江支流汀江流過縣城。離縣城22公里的河田鎮(zhèn),曾經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這里原名柳村,據(jù)清道光、咸豐年間的縣志記載,當時境內森林茂密、柳竹成陰、河深水清、舟楫暢行。然而,現(xiàn)在的河田展現(xiàn)在眼前的卻是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的光山禿嶺,一片紅色荒漠景觀。河田的植被曾經兩次遭到毀滅性破壞:1912—1916年間,由于當時封建宗派的林權糾紛,發(fā)生兩次大規(guī)模的互相搶伐林木,使蒼翠山嶺不久就演變成灌草劣地;1934年紅軍北上,國民黨軍隊進駐河田,大量砍伐林木充做軍資,使植被遭到徹底破壞。經過這兩次大的浩劫,河田鎮(zhèn)原有的蒼翠山嶺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一片紅色荒漠。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當?shù)丨h(huán)境雖然也在不斷治理,但也仍遭繼續(xù)破壞。幾經反復,水蝕荒漠化越發(fā)嚴重。80年代中期以來,雖治理力度加大,但有限的資金只能使治理局限在一些示范區(qū),廣大地區(qū)的荒漠化仍很嚴重。登上高處放眼望去只見一片片的山丘,光禿禿的,少得可憐的幾棵稀稀拉拉的馬尾松似乎在向人們呼吁。這里的馬尾松普遍不高,有的樹才高20多厘米,樹齡竟有16年,當?shù)厝朔Q這種樹為小老頭樹。地表失去植被的荒丘一遇暴雨,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沖入河道、水庫,導致河床抬高、水庫淤積,有的地方甚至河比田高。如此的景象真讓我們不敢相信:在華北地區(qū)比較常見的地上河,居然在年降水量1700毫米的地區(qū)出現(xiàn)。
江西瑞金葉坪:紅色荒漠逼近村莊
江西瑞金市的葉坪鄉(xiāng)曾經是中央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有“紅都”之稱。葉坪是一個四面環(huán)山的小盆地,當年這里是四周山林覆蓋,便于隱避的好地方。然而,現(xiàn)在離它不遠的王屋塘、橫嶺一帶,呈現(xiàn)的卻是一片紫紅色頁巖組成的強烈水土流失區(qū)。根據(jù)當?shù)厝说拿枋觯?0世紀30年代,紅軍長征北上后,國民黨軍隊在這里大面積的燒山。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的亂砍濫伐又使荒山面積不斷擴大,特別是瑞金缺煤少電,生活能源以砍山地薪柴為主,使山上的柴草越砍越少,而暴露在外的紫色頁巖巖性軟弱,極易風化。只要一遇暴雨,必然會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更為嚴重的是,瑞金縣不少鄉(xiāng)都分布有這種紫色頁巖,全縣1/4以上的土地有程度不等的水土流失,其中由于流水侵蝕造成的荒漠化的土地面積占水土流失面積的44.0%,全縣平均每年流失表土342萬噸。一位水土保持站的人員痛心地告訴我們,隨著大量表土流失,全縣每年喪失全氮3220噸,全磷2174噸,全鉀21萬噸,有機質71680噸,從而使農田土層瘠薄,難以持續(xù)利用。強烈的水蝕荒漠化使生態(tài)失去平衡,洪澇災害三年兩發(fā),旱災幾乎連年不斷。流失的大量表土,又使河道、水庫淤積,從而加劇了水旱災害的發(fā)生。瑞金位于長江的二級支流貢水流域,由此我們不禁想到,正是長江的這些眾多支流由于強烈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抬高,水庫、湖、塘失去調蓄能力,從而也讓1998年夏季長江干流的特大洪水雪上加霜。近年來,瑞金的水蝕荒漠化仍有蔓延、擴展之勢。站在葉坪村外的高崗上向遠處望去,紫紅色的禿嶺由遠而近,有些地方紅色荒漠已逼近村莊,實在叫人心急如焚。
廣東南雄大塘鎮(zhèn)的花樹下:又一片寸草不生的紅色荒漠
位于嶺南的廣東省南雄縣大塘鎮(zhèn)有一個地方叫花樹下,也許這里曾經有過繁花似錦的輝煌,才留下這么一個美麗的地名。然而,這里卻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紅色荒漠。地處珠江流域北江支流湞水上游的南雄縣,屬山地、丘陵地帶,巖性、構造復雜,水土流失嚴重。除了腳下這片紫色頁巖分布的強烈水土流失區(qū)外,一些花崗巖紅壤地區(qū)的水蝕荒漠化也很嚴重。全縣水土流失面積751.26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面積的31.4%;其中中度以上的荒漠化面積有383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積的一半以上。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流失區(qū)平均每年剝蝕土層3.61毫米。水蝕荒漠化的強烈發(fā)展使這些地區(qū)殘存的表土早就被暴雨沖刷殆盡,地面母巖裸露,寸草不生,成為名符其實的一片紅色丘陵。
誘發(fā)荒漠化的禍根:人口盲目增長及不合理的經濟活動
荒漠化是脆弱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人地關系矛盾的結果。人口的盲目增長及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是誘發(fā)荒漠化的禍根,而突發(fā)性的大規(guī)模植被破壞往往是水蝕荒漠化的導火線。近幾十年來,我國南方一些地區(qū)的人口有了大幅度增長,長汀縣河田鎮(zhèn)20世紀90年代初的人口比50年代初增加了一倍以上。人口盲目增長,耕地又日漸減少。這些地區(qū)又普遍缺乏煤、石油等能源資源,人們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燃料只能靠柴草維持。雖然當?shù)卣髁罱股仙娇巢,但人們(yōu)榱松,根本管不了這些。因此,這邊禁,那邊砍,白天不砍晚上砍,大人不砍小孩砍。樹砍完了,就鏟草皮挖樹根,更加速了水蝕荒漠化的發(fā)展。
不科學的耕作方式也往往為水蝕荒漠化的發(fā)展推波助瀾。如南雄縣各種經濟作物絕大部分都是種在丘陵的坡上,且長期沿用順坡耕作習慣,實際上為水土由上而下的流失創(chuàng)造了條件。南雄縣水保局作過精確的測量,在月降水量為416.7毫米的情況下,斜坡梯田橫耕,每畝流失表土43.3公斤,但順坡耕作,每畝沖刷表土173公斤,是前者的4倍。此外,修路、建廠、開礦等基本建設造成的荒漠化雖然面積有限,但往往強度極大。
當然,上述地區(qū)水蝕荒漠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當?shù)卮嗳醯纳鷳B(tài)環(huán)境密切相關。易風化、抗蝕能力差的地表組成物質是水蝕荒漠化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如長汀縣大面積分布的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崗巖,風化強烈,風化殼深厚,土層結構疏松,抗蝕能力極差,節(jié)理的發(fā)育又極易促進裂隙的形成和發(fā)展,使土體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江西瑞金及廣東南雄大面積分布的紫色砂頁巖巖性松脆,極易吸熱而吸濕性差,白天暴曬增溫快,夜間降溫迅速,在熱脹冷縮作用下,物理風化十分強烈,抗沖性能極差。而我國南方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雖然降水豐富,但不少地區(qū)降雨季節(jié)性分配極不均勻,且暴雨集中、頻繁、強度大,是水蝕荒漠化發(fā)生、發(fā)展的動力條件。
豐富的水熱資源為治理荒漠提供了北方無法比擬的條件
我國南方的水蝕荒漠化雖然已很嚴重,但并非不治之癥。河田鎮(zhèn),被列為全省水土保持試點的重點治理區(qū)。走進示范區(qū)——河田鎮(zhèn)南面的五里崗茶果場,如置身于另一個天地:近處是郁郁蔥蔥的茶園,遠處是碩果累累的柑橘樹,怎么也想不到這里在治理前也是一片基巖裸露、溝壑密布,樹難長、草不生的水土流失重災區(qū)。如今的茶果場75%的裸露地得到覆蓋,不僅經濟效益可觀,生態(tài)得到平衡,而且生物多樣性也得到保護,120多種植物在這里扎根,引來70多種動物在這里安家。位于汀江東岸的河田鎮(zhèn)修坊村,有一個地方叫赤嶺,大小山頭20座,過去土地侵蝕嚴重,地表裸露,一片紅色。他們采取多層次立體種植模式進行綜合治理,即丘陵頂部種草戴帽,丘坡挖溝種樹,丘麓平緩處種果樹,有水源處辟為農田、魚塘。經過5年的努力,目前這里也已是生機盎然的好地方。
說到水蝕荒漠化的治理,不應該忘掉江西省興國縣。這里是全國聞名的將軍縣,一個縣就出了將軍幾十名。然而這里過去又是水土流失重災區(qū)。當?shù)乩相l(xiāng)指著遠山近嶺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說:“這里從前可不是這樣,那光禿的嶺上,沒有一棵草,甚至對面山上的一只老鼠走過,這里也能看得清清楚楚。現(xiàn)在,縱有千軍萬馬躲藏,也難見蹤影。”
我國南方水蝕荒漠化的嚴重及其治理的成果使我們得到諸多有益的啟示:南方地區(qū)雖然出現(xiàn)了嚴重的水蝕荒漠化,但豐富的水熱資源又給荒漠化的治理提供了條件。因此,南方的荒漠化是一個觸目驚心卻又蘊含著希望的現(xiàn)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02796.html
相關閱讀:高中地理知識點:環(huán)境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