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社會治理的挑戰(zhàn)與機遇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政治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社會安定,國家祥和;社會動蕩,舉國遭殃。因此,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特別需要夯實社會治理的基石。

正確認識社會治理面臨的新形勢

經過近30多年來的持續(xù)高速發(fā)展,我國面臨的國際形勢已經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發(fā)展進入了新常態(tài),法治中國建設亦拉開了全面推進的序幕,這些構成了當前社會治理的宏觀背景。而與社會治理密切相關的,還有如下四個方面的深刻變化:

社會結構在深刻變化。在傳統的治理格局下,人被分割在不同單位(城鎮(zhèn))與集體(農村)之中,社會結構幾乎處在長期固化狀態(tài),單位(或集體)治理就是社會治理的同義語。伴隨改革開放而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中國人已從過去的單位(或集體)人變成了社會人,整個社會結構也由原來簡單的工農聯盟變成了日益分化的不同階層。而老年型社會的到來與不斷深化,呈現出來的是家庭規(guī)模小型化與少子高齡化現象,代際關系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緊密。

利益格局在深刻調整。面對多年形成的利益失衡格局,新時期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打破利益失衡與利益固化的藩籬,通過增量改革與存量結構調整來實現全民合理分享國家發(fā)展成果,同時暢通不同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通道,形成利益相對均衡的新常態(tài),這必然觸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由此導致的社會問題可能更加復雜,需要通過社會治理解決的問題也會更加復雜。

民生訴求在全面升級。共同貧窮的時代早已被送進了歷史,新時期的民生訴求已不再滿足于吃飯、穿衣問題,而是普遍要求公平正義與全面提升生活質量,包括對教育、就業(yè)、分配、社會保障、安全、環(huán)境、健康等的訴求都在持續(xù)升級。人們的維權意識與維權方式也在發(fā)生重大變化,從個體維權到集體維權,從底線維權到發(fā)展維權,正在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

社會生態(tài)日益復雜化。人們的價值取向已經多元化,輿論生態(tài)亦已經多元化,傳統的與現代的、境內的與境外的、左的與右的觀念同時并存,而發(fā)達的互聯網則成了放大器。全國現有6.3億網民、12億手機用戶、5億微博微信用戶,社交端口同時在線人數突破了2億,互聯網正在全方位地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新時期的社會治理不可能再簡單地延續(xù)過去的方式方法了。

上述變化既是國家近30多年來發(fā)展進步的重大成果,也是新時期必須妥善應對的挑戰(zhàn)。如果對上述變化熟視無睹,或者簡單地延用原有的舉措,社會治理就不可能與時俱進地步入健康發(fā)展的新軌道。

妥善處理好社會治理中的三大關系

新時期的社會治理要適應深刻變革中的社會形勢,特別需要妥善處理好如下三大關系:

自治與管治的關系。自治以社會融合為條件,強調的是自律,突出的是集體自覺;管治以法制為條件,強調的是他律,突出的是統一規(guī)制。在一個良性運行的社會中,自治應當是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而管治則是規(guī)制、糾察與矯正社會失范、失序行為的補救方式。

維權與維穩(wěn)的關系。追求安定有序是人心所向,也是社會治理的終極目標。合理的取向應當是以尊重維權、保障維權為基本出發(fā)點,對維權者要疏導為主,不要簡單地防堵,在有效解決維權問題的條件下理性地實現維穩(wěn)。當然,對于蓄意制造事端、導致社會不安的違法者而言,必須以強制手段、司法措施來應對。如果解決好了維權問題,也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維穩(wěn)問題。

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德治靠的是柔性傳承的文化和個人與時俱進的精神追求,法治靠的是法律的規(guī)制與公權的威懾,兩者都能夠起到規(guī)范與約束人的行為的作用,只不過前者實現的是柔性約束,后者實現的是剛性約束。只有德法并用,用法治守住底線,用德治提升水平,才能達到良性的社會治理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04947.html

相關閱讀:高中政治答題模板 政治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