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樸民
“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黃金歲月,是古代政治走向清明、積極進取并取得輝煌成就的不朽象征。在“貞觀之治”的諸多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和諧”顯然是最為核心的內(nèi)涵,它體現(xiàn)了“貞觀之治”的本質(zhì)屬性,象征著“貞觀之治”的時代精神。
“兼容并蓄,寬容海涵”。唐太宗李世民以博大的襟懷與氣魄,在治國經(jīng)武時做到虛懷若谷,寬容包納。這表現(xiàn)為:在制定方針,實施政策時,能夠不以一人之智為智,而以眾人之智為智,將決策建立在集思廣益的基礎(chǔ)之上;在君主個人道德修養(yǎng)方面,能夠容忍魏征等臣下的犯顏直諫,聞過則喜,在勝利面前保持比較清醒的頭腦;在人才任用上,能夠不別親疏,唯才是舉,甚至包容魏征、王?、薛萬徹等原先身為敵對營壘的賢能之士,讓其擁有廣闊的政治舞臺發(fā)揮文韜武略;在民族關(guān)系處理上,能夠擯棄狹隘的“夷夏之辨”畛域,打破“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的怪圈,奉行“胡漢一家”、“愛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敵頡利可汗的性命,從而最大程度上化解了長期以來因民族征伐而積聚的民族仇恨,將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和而不同,因事設(shè)宜”。這一點,在“貞觀之治”中也有鮮明的體現(xiàn)。如在用人上,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責備,用其所長而避其所短,像名相房玄齡和杜如晦,一位善謀,一位能斷,唐太宗使兩人默契配合,優(yōu)勢互補,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膾炙人口的“房謀杜斷”佳話。又如在邊疆治理上,提倡“適天地之情”、“各適其性”,不改變邊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原有的生產(chǎn)方式、社會組織和生活習俗,這樣大大緩和了民族矛盾,確保了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安寧,造就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氣象。
“文武并用,恩威互補”?疾“貞觀之治”,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
“高者抑之,低者舉之”。這是和諧社會的理想境界,也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終極目標。在這方面,“貞觀之治”為后世封建社會樹立了一個杰出的典范。首先是唐太宗踐行“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從”的為君之道,帶頭提倡節(jié)儉,釋放宮女,讓利于民,“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獎勵農(nóng)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類悲劇的上演。其次是對皇親國戚多有約束,防止他們?yōu)榉亲鞔,平添社會的對立。同時,根據(jù)“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則,慎重選擇地方官吏,整肅貪黷腐敗,確保朝廷的安民方針與措施能夠落到實處。其三是健全完善科舉取士制度,讓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夠進入官吏隊伍,擴大統(tǒng)治基礎(chǔ),調(diào)整社會階層的利益,達成相對的動態(tài)平衡。
《資治通鑒》“貞觀四”記載:“是歲,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xiāng)里,斗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李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這中間雖不乏封建史家的某些粉飾之辭,但所概括的“貞觀之治”的顯著成就,還是基本可以信從的,堪稱一代治世的形象寫照。而在這煌煌治績的背后,所蘊涵的正是追求和諧、實現(xiàn)和諧、維系和諧的治國理念與實踐之時代精神,它作為“貞觀之治”的核心內(nèi)核,其價值、其意義乃是超越時空的,留給后人以永遠的追慕與啟迪!
(節(jié)選自《光明日報》2008
5
月
有刪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408804.html
相關(guān)閱讀:《墨家剎那輝煌之后為何在歷史上失蹤了?》閱讀答案及解題指導(dǎo)
季羨林《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閱讀答案
宗白華《悲劇的與幽默的人生態(tài)度》閱讀答案
在詩與思的辯難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來自同樣“富有熱情與痛
《歷史性的活化、延伸與推進》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