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fèi)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節(jié)選自《韓非子?六反》閱讀答案及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題。 今家人之治產(chǎn)也,相忍也饑寒,相強(qiáng)以勞苦, 雖 犯 軍旅之難,饑饉之患,溫衣美食者,必是家也; 相憐以衣食,相惠以佚樂,天饑歲荒, 嫁妻賣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題。
今家人之治產(chǎn)也,相忍也饑寒,相強(qiáng)以勞苦,
雖犯
軍旅之難,饑饉之患,溫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憐以衣食,相惠以佚樂,天饑歲荒,

嫁妻賣子者,必是家也。
故法之為道,前苦而長利;仁之為道,偷樂而后窮。圣人權(quán)其輕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棄仁人之相憐也。學(xué)者之言,皆曰輕刑,此亂亡之術(shù)也。凡賞罰之必者,勸禁也。賞厚則所欲之得也疾,罰重則所惡之禁也急。夫欲利者必惡害,害者利之反也,反于所欲,焉得無惡。欲治者必惡亂,亂者治之反也。是故欲治甚者,其賞必厚矣,其惡亂甚者,其罰必重矣。今取于輕刑者,其惡亂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此非特?zé)o術(shù)也,又乃無行。是故決賢、不肖、愚、知之美,在賞罰之輕重。且夫重刑者,非為罪人也。明主之法

也治賊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
。刑盜,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故曰: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內(nèi)之邪,此所以為治也。重罰者,盜賊也;而悼懼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若夫厚賞者,非獨(dú)賞功也,又

一國。受賞者甘利,未賞者慕業(yè),是報一人之功而勸境內(nèi)之眾也,欲治者何疑于厚賞!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傷民,輕刑可以止奸,何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輕止也;以輕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設(shè)重刑者而奸盡止,奸盡止則此奚傷于民也?所謂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細(xì),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謂輕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故先圣有諺曰:“不躓于山,而躓于垤。”山者大,故人順之,垤微小,故人

之也。今輕刑罰,民必易之。犯而不誅,是驅(qū)國而棄之也;犯而誅之,是為民設(shè)陷也。是故輕罪者,民之垤也。是以輕罪之為民道也,非亂國也則設(shè)民陷也,此則可謂傷民矣!
(節(jié)選自《韓非子·六反》)
10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

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
.雖

軍旅之難

犯:侵犯
B
.明主之法,



揆:準(zhǔn)則
C
.又

一國

勸:勸勉
D
.故人

之也

易:輕視
11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diǎn)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相忍

饑寒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B
.是故欲治甚


吾妻之美我

C
.欲治者

疑于重刑


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D
.此不察

治者也

臣誠恐見欺

王而負(fù)趙
12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最恰當(dāng)?shù)囊豁?xiàng)是(



A
.明主
/
之法揆也
/
治賊非治
/
所揆也
/
所揆也者
/
是治死人
B
.明主之法
/
揆也
/
治賊
/
非治所揆也
/
所揆也者
/
是治死人
C
.明主之法
/
揆也
/
治賊非
/
治所揆也
/
所揆也者
/
是治死人
D
.明主之法揆
/
也治賊
/
非治所揆也
/
所揆也者是
/
治死人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2

)

1

相憐以衣食,相惠以佚樂,天饑歲荒,

嫁妻賣子者,必是家也。

4
分)


2
)是故決賢不肖愚知之美,在賞罰之輕重。且夫重刑者,非為罪人也。(
4
分)


3
)所謂輕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
4
分)


參考答案:
10
、
A
(犯:遭遇)
11
、
C

C
項(xiàng),疑問代詞,怎么;
A
項(xiàng),介詞,用
/
動詞,任用;
B
項(xiàng),代詞,用在主語后,引出判斷
/
代詞,用在主語后,引出原因;
D
項(xiàng),介詞,引出動作行為對象
/
介詞,表被動,引出對象。)
12
、
B
13
、見譯文畫線部分
【參考譯文】
現(xiàn)在普通人家治理產(chǎn)業(yè),用忍受饑寒來相互勉勵,用吃苦耐勞來相互督促,即使遭到戰(zhàn)爭的災(zāi)難,荒的禍患,仍然能吃飽穿暖的,一定是這種人家;用吃好穿好來相互愛憐,用安逸享樂來相互照顧,遇到災(zāi)荒月,賣妻賣兒的,一定是這種人家。所以把法作為治國原則,雖在開始時艱苦,日后定得長遠(yuǎn)益處;把仁作為治國原則,雖有一時的快樂,日后必定困苦交迫。圣人權(quán)衡法和仁的輕重,選擇利益最大的一方,所以用法來相互強(qiáng)制,而拋棄仁人的相互憐愛。學(xué)者的話都說要減輕刑罰,這是亂國亡身的方法。大凡賞罰堅(jiān)決,是為了鼓勵立功和禁止犯罪。賞賜優(yōu)厚,想要的東西就會迅速得到;刑罰重,厭惡的東西就能很快禁止。要想得到利益的人必然厭惡禍害,禍害是和利益相反的東西。違反自己的欲望,怎能不厭惡呢?要想治理好國家的人必然厭惡動亂,動亂是安定的反面。因此迫切希望治理好國家的人,賞賜一定優(yōu)厚;非常厭惡動亂的人,刑罰一定很重。現(xiàn)在主張輕刑的人,不太厭惡動亂,也不太想治理好國家。這種人不但不懂策略,也不懂道理。因此判斷一個人賢與不賢、笨與智的方法,在于他對賞罰輕重的看法。況且重刑,不單是為的懲罰人。君的法度是供人度量行為的準(zhǔn)則。懲治大盜,不只是懲治大盜本身;如果只是懲治大盜本身,那不過是懲治了一個死囚。對小偷用刑,不只是懲治小偷本身;如果只是懲治小偷本身,那不過是懲治了一個苦役犯。所以說:嚴(yán)懲一個壞人的罪行來禁止境內(nèi)的奸邪,這才是懲治的目的。受到重罰的是盜賊,因而害怕犯罪的是良民。想治理好國家的人對重刑還有什么可顧忌的呢!至于優(yōu)厚的賞賜,不只是獎賞功勞,還可以勉勵全國民眾。受到賞賜的樂于得利,未得賞賜的羨慕受賞者的功業(yè)。這是酬勞一個人的功業(yè)而勉勵了國內(nèi)民眾。想治理好國家的人對厚賞還有什么可顧忌的呢
!
現(xiàn)在不懂治國的人都說:

重刑會傷害民眾,如果輕刑已能制止奸邪了,何苦定要實(shí)行重刑呢?

這是不懂得治理國家的言論。用重刑能制止的,用輕刑未必能制止;用輕刑能制止的,用重刑一定能制止。因此君主設(shè)置重刑的條件下,奸邪全能得到制止;奸邪全能得到制止,這怎么會傷害民眾呢?所謂重刑,是要使奸人得到的利益小,而君主給予的懲罰重。人們不想因小利而蒙受大罪,所以奸邪必被制止。所謂輕刑,是要使奸人得到的利益大,而君主給予的懲罰輕。人們向往大利而不怕犯罪,所以奸邪制止不了。所以先圣有句諺語說:

人不會被高山絆倒,卻會被小土堆絆倒。

山大,所以人們會小心遵循;土堆小,所以人們粗心大意。要是實(shí)行輕刑,民眾一定忽視它。民眾犯了罪而不處罰,等于驅(qū)使國人犯罪而拋棄他們;讓人犯了罪再加以懲罰,等于給民眾設(shè)置了陷阱。因此,輕刑正如會使民眾不經(jīng)意而摔跤的小土堆。因而把輕刑作為治理民眾的原則,不是導(dǎo)致國家混亂,就是為民眾設(shè)置陷阱,這才叫傷害民眾啊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08847.html

相關(guān)閱讀:《辛仲甫傳》閱讀答案
《明史?李文忠傳》閱讀答案附翻譯
《許氏吳興溪亭記》閱讀答案及評分標(biāo)準(zhǔn)
“齊泰,溧水人”閱讀答案及翻譯
《潘岳,字安仁》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