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空靈之美》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小題。 空靈之美的形成,與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關,具體地講,主要是受老莊道學和佛教禪宗的影響。老莊厭惡人生,要求超脫塵世的紛擾,通過虛 靜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小題。

空靈之美的形成,與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關,具體地講,主要是受老莊道學和佛教禪宗的影響。老莊厭惡人生,要求超脫塵世的紛擾,通過“虛
"
“靜
"
的途徑,回到那種沒有紛爭、喧鬧的“人間世
"
。莊子“無己、無我、無欲、無礙”的放達態(tài)度,可以說是產生空靈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淵源。佛教禪宗的“坐忘
"
“頓悟
"
與空靈之美的那種瓊澈晶瑩的藝術境界,從表面上看,頗有些異曲同工之處。而實際上,佛道兩教是主觀唯心主義的東西,空靈之美則恰恰相反,它根植于絢麗多彩的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既有奔雷逐電、慷慨悲歌的壯美,又有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優(yōu)美,還有纖塵不染、玲瓏剔透的空靈美。這種空靈美并非是老莊的“虛
"
“靜
"
,佛教的“空”“忘”那樣引人飄然出世的“禪意”和“禪境
"
,而是一種實與虛、有限與無限的契合統(tǒng)一。

空靈美首先因其“空”,所以境界廣闊廓大。如張孝祥詞《念奴嬌•過洞庭》所寫,湖草青青,湖面無際,多么廓大的境地
!
其次,空靈美因其“靈”,所以境界閑淡、瓊澈。再次,空靈美的客體是靜穆、幽遠、渾茫的,它不致引起人的情緒的急劇波動,而只能使人感到閑散、飄逸,得到一種難以言說的美感。第四,空靈美是虛與實、濃與淡的渾然統(tǒng)一。從表面上看,似乎“虛”“淡”與現實生活仿佛是“霧里看花,隔著一層
"
,其實,它又蘊含著“實
"
的情調、“濃
"
的色彩,它以空靈的形式包孕著無限豐富的內容。

空靈美既存在于藝術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中。南宋畫家馬遠一反以前畫家的那種“全境山水”構圖,很有選擇地從某一角度和局部對畫面進行經營,在一角半邊中集中畫面的物象,表現出極為豐富的詩意、情調。如他的山水小幅《風雨歸舟》,畫面上的物象集中在邊角,而大部分只是空白或遠水平野,給人以一種極其廣闊的空間感。比起郭熙、李唐等人的“滿紙山水”來,馬遠的“殘山剩水”具有更為雋永的藝術魅力。自然界的“空靈美”更是俯拾即是,當你漫步于海邊,面對著無邊的大海,你會覺得宇宙之深邃,個人之渺小,進入一種忘我狀態(tài),空靈而超然?侦`可分為時間之空靈和空間之空靈?臻g之空靈如前所述,令人覺得宇宙之大、個人之小。時間之空靈則是:歲月冉冉,華易逝,稚子嬰兒,轉眼老之將至矣。你會覺得歲月之無窮,人生之有窮。

由于空靈美具有境界廓大、瓊澈的特征,所以,人們在欣賞時,總覺得它的內涵難于窮盡,難于理解。在審美活動中,雖然審美者的意念、思緒、情感注入對象之中,但物我之間的距離終不能全部消失,似乎只可遠觀,不可近玩,只可接近,終難抵達。審美主體只能在大體上把握和感受這種帶有朦朧色彩的空靈美,卻無法大徹大悟。
空靈美的審美過程,還是一個從“有我之境
"
進入“無我之境”的過程。欣賞空靈美之初,人們還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沒有把自己游離于現實之外。隨著境界的廓大和意蘊的深化,欣賞者不知不覺飄飄欲仙、超然物外。
(
摘編自《金蘋果之謎》
)
1
.下列關于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空靈美是與壯美、優(yōu)美相對的一種美,它受老莊道學和佛教禪宗影響,但又明顯區(qū)別于老莊的“虛”“靜”與佛教的“禪境”。
B
.空靈美境界廓大,同時,又是閑淡、瓊澈的,另外,它的客體是靜穆、幽遠、渾茫的,它不會給欣賞者以情緒的急劇波動。

C
.佛教禪宗的“坐忘”“頓悟”等與空靈之美的瓊澈晶瑩境界看來相似,實則相反,因為二者所賴以存在的基礎完全不同。
D
.形成空靈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淵源要數老莊要求超脫塵世紛擾的思想和“無己、無我、無欲、無礙”的放達態(tài)度。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空靈美美感與審美主體個人情感體驗關系非常密切。當你漫步海邊,面對無邊的大海,宇宙之深邃,個人之渺小,歲月冉冉,華易逝,都離不開主體的體驗。
B
.在空靈美的審美過程中,審美者和審美對象之間會始終存在著一種距離感,這是由空靈美境界廓大、瓊澈的的特征所決定的。
C
.馬遠的山水小幅《風雨歸舟》之所以比郭熙等人的“滿紙山水”更有藝術魅力,是因為它表現出極為豐富的詩意與情調。
D
.繪畫中的空靈美是因為畫家作畫時更靈活,更少束縛,可以隨意揮灑而產生的,如南宋畫家馬遠只在畫幅的一角半邊集中畫面物象。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
-
項是

(
)
A
.欣賞空靈美的時候,最初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隨著意蘊的深化,漸漸進入無我之境,這時,對空靈美就有了清晰的把握。

B
.空靈美雖說離不開“空”“靈
"
,卻是一種實與虛、有限與無限的契合統(tǒng)一,無論是時間之空靈,還是空間之空靈都不例外。
C
.空靈美的欣賞對象的內涵總是讓人覺得難于窮盡,難于理解,似乎只可遠觀,不可近玩,這就給空靈美帶來了一種朦朧的美感。
D
.空靈美的形成是因為審美的對象給人們提供了無窮的想象空間,藝術美上的空靈美如此,自然界存在的空靈美同樣如此。
參考答案:
1
.D(
最早和最深刻的淵源是莊子“無己、無我、無欲、無礙”的放達態(tài)度,而非老莊要求超脫塵世紛擾的思想。)
2
.D(
第三段開頭表明馬遠作畫是“很有選擇”地“經營”,并非可以隨意而為的。)
3
.A(
根據第四段可知空靈美是無法清晰把握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09597.html

相關閱讀:梁實秋《談時間》閱讀答案及評分標準
《陶瓷藝術與文學藝術》閱讀答案
節(jié)選自赫?紹伊爾《文學史寫作問題》閱讀答案
《近代嶺南文化》閱讀答案
實用類文本閱讀《魂兮歸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