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分
)
①
哀公問曰:“
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
舉直錯①
諸枉②
,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論語·
為政》)
②
孟子見齊宣王,曰:“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③
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jìn),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
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
國君進(jìn)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
(《孟子·
梁惠王》)
[
注]①
錯:通“
措”
,放置 ;②
枉:不正直、邪惡。③
世臣:即“
累世勛舊之臣,與國同休戚者也”
(朱熹)。
(1
)請概括兩個選段觀點的共同之處。(2
分)
答:
(2
)兩個選段中,孔子與孟子的話側(cè)重點有什么不同?請簡述。(4
分)
答: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9
.(1
)兩個選段都主張要選賢任能。(2
分)
(2
)孔子認(rèn)為能否任用正直的人才幫助治理國家關(guān)乎民心向背,側(cè)重選拔賢才的重要性。孟子則側(cè)重如何選拔人才,認(rèn)為選拔人才應(yīng)謹(jǐn)慎、尊卑有序,應(yīng)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且經(jīng)仔細(xì)考察。(4
分,各2
分)
【參考譯文】
①
魯哀公問:“
怎樣做才能使人民服從呢?”
孔子回答說:“
選拔正直的人,安排在邪惡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選拔邪惡的人,安排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了。”
②
孟子謁見齊宣王,說:“
所謂故國,不是說國中要有高大的樹木,而是說要有世代(
與國家休戚與共)
的臣子,F(xiàn)在大王沒有親信的臣子了。過去任用的人,現(xiàn)在不知到哪里去了。”
宣王說:“
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識別哪些人沒有才干而罷免他們呢? ”
孟子說:“
國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適的人選,將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guān)系遠(yuǎn)的超過關(guān)系近的,(
對此)
能不慎重嗎?
左右侍臣都說好,不行;大夫們都說好,也不行;全國的人都說好,這才去考察他,見他確實是好,這才任用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09673.html
相關(guān)閱讀:閱讀下面的《論語》和《孟子》選段,回答問題。(6分)
“徐鉉,字鼎臣,揚(yáng)州廣陵人”閱讀答案
《駱統(tǒng)字公緒》閱讀答案及翻譯
“鄭濂,字仲德,浦江人”閱讀答案附翻譯
文化經(jīng)典閱讀“孔子對管仲的評價”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