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字孝直,扶風?人也。祖父真,有清節(jié)高名。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久之,為新都令,后召署軍議校尉。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
益州別駕張松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后因璋聞曹公欲遣將征張魯之有懼心也,松遂說璋宜迎先主,使之討魯。璋令正銜命。正既宣旨,陰獻策于先主曰:“
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于內;然后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yè),猶反掌也。”
先主然之,溯江而西,與璋會涪。北至葭萌,南還取璋。
及軍圍雒城,正箋與璋曰:“
正雖獲不忠之謗,然心自謂不負圣德,顧惟分義,實竊痛心。左將軍從本舉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尊門。”
十九,進圍成都,璋蜀郡太守許靖將逾城降,事覺,不果。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說曰:“
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chuàng)大業(yè),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
先主乃厚待靖。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tǒng)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shù)人。或謂諸葛亮曰:“
法正于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亮答曰:“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
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二十二,正說先主曰:“
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舉眾往討,則必可克之。”
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而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
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明卒,時四十五。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謚曰翼侯。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節(jié)選自《三國志·
法正傳》)
8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然后資益州之殷富
資:資助
B
.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
制:控制
C
.而留夏侯淵、張?守,身遽北還
還:撤退
D
.亮每奇正智術
奇:感到驚奇
9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①
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 ②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B
.①
先主乃厚待靖 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①
不因此勢以圖巴、蜀 ②
我欲因之夢吳越
D
.①
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而攻之 ②
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10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
.建安初,天下饑荒,法正與同郡孟達一同入蜀投靠劉璋。他既未受劉璋重用,又遭僑居蜀地的同鄉(xiāng)人誹謗,說他品行不良,他郁郁不得志。
B
.劉璋聽說曹操要派兵進攻漢中的張魯,產(chǎn)生了恐懼之心,他讓法正受命出使荊州。法正向劉備轉告劉璋的意圖后,又私下向劉備獻上了奪取益州的計策,并被劉備采納。
C
.法正擅自殺害了幾個誹謗自己的人。有人建議諸葛亮啟奏劉備壓制法正,但諸葛亮認為法正輔佐劉備,獻計奪取了漢中,功勛卓著,又深受劉備喜愛,并沒有參劾他。
D
.諸葛亮和法正喜好和崇尚都有所不同,但在國家大義上都能取長補短。諸葛亮感嘆劉備東征能夠成行,并最終遭受慘敗,皆因沒有法正的緣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09679.html
相關閱讀:“孝景三,吳楚反”閱讀答案
《蘇武傳》閱讀答案
“溫彥博幼聰悟”閱讀
“叔孫通者,薛人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邵道人傳》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