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
盡管當今的社會生活變化迅猛、五光十色,但作為個人情緒來說,仍會時有沉悶之感。沉悶感,或簡稱悶感,是一種沒有殺傷性但也絕無趣味與快樂的情緒狀態(tài)。“
乏味”“
無趣”“
悶”
,與“
惡劣”“
惡心”“
臭”
還是兩回事。沉悶的狀態(tài)一般來說絕非惡性狀態(tài),悶感亦非憤慨、憂傷之類的情緒。沉悶,其含意應是“
悶”
這種狀態(tài)達于相當程度并滯留時間過長。
悶,往往由一種對是非善惡雖有所區(qū)分,但界限模糊且無所舉措的中庸將就的態(tài)度生成;常常體現(xiàn)為一種不能引出新鮮活潑的新事物、新局面的過分“
中規(guī)中矩”
、“
四平八穗”
的狀態(tài)。沉悶有時如同宇宙中的“
黑洞”
,能將人的銳氣與急迫感吮吸進去,在“
平安無事”
中消弭了進取與革新。一部沉悶的文學作品,可能不僅主題正當,而且結(jié)構(gòu)嚴謹,文字流暢,但它毫無創(chuàng)意到甚至連“
漏洞”
都沒有的地步,那令人厭倦的程度,說實在大大超過一部內(nèi)容荒唐、漏洞百出的消閑讀物。一個“
悶人”
,則可能從相貌、衣著到舉止、言談,都無可指責,但思想無新意、行為無光彩,與之相處,不能得益有助,倒也無害無累,友 之不愿,厭之不忍,真真是反不如面對一個“
對頭”
,倒能調(diào)動起自己的勃勃生機。
有人說,應“
打破沉悶”
,但沉悶是打不得也破不了的。你可以打敵人、破陰謀,你怎能打悶人、破乏味?有人說,應“
沖出沉悶”
,但當沉悶濃釅地包圍著你時,你想沖出又談何容易?但沉悶不可能非常之持久,卻是可以斷言的,
因為沉悶只是我們生存的宇宙、世界、社會、人類、他人和我們自己在運動過程中的一個節(jié)奏較為緩悛的過渡性階段罷了。運動是永恒的,因而前進乃至突進,都是一種必然,怎會持久地沉悶?
一個總寫沉悶作品的作家,要么他到頭來終于超越沉悶,要么他那樣的作品將被社會拒絕;一個拍乏味電影的導演也是如此;一個悶人也許會終身不改其悶,但他在社會上? 位置必將移動,社會不可能長期容忍一個悶人占據(jù)著,關(guān)礙著社會總體景觀的坐席;當然,更大的可能是悶人自己最終走出悶境。
總之,沉悶必引出厭倦,厭倦發(fā)展到厭煩,那就比批判、排拒乃至于革命都更具推動力,可促使一事一物一人一群,直到全社會的大變化大轉(zhuǎn)型。
沉悶可厭而不可怕。沉悶之后,必是大活躍大歡喜。
(
有刪改)
16.
請簡要概述本文的論證思路。(6
分)
答:
17.
本文第四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手法?該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
分)
答:
18.
為什么作者說“
沉悶是打不得也破不了的”
,又說“
沉悶不可能非常之持久”
?(5
分)
答: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6
、(
參考答案,6
分,思路分析須言之成理)①
首先,指出沉悶之感“
作為個人情緒來說, 仍會時有”
,再運用對比進一步說明沉悶的內(nèi)涵(2
分)
;②
接著,論述沉悶的弊端(或“
不 良后果”
)(1
分)
;③
然后,分析面對沉悶應該采取耐心等待其改變的態(tài)度(2
分)
;④
最 后,指出沉悶可推動、促使全社會的大變化大轉(zhuǎn)型,明確“
沉悶可厭而不可怕”
(1
分)
。
17
、手法: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3
分)作用:①
以黑洞喻沉悶弊端之 大,也為下文第五段寫打破與沖出沉悶之難作鋪墊。②
以沉悶的文學作品為例且與消閑讀物作比較,說明沉悶足以讓人厭倦、厭煩,為后文寫文學作品期待“
超越沉悶”
作鋪墊。 ③
通過對“
悶人”
、“
對頭”
的對比分析,說明人的生存、發(fā)展需要生氣與活力,為下文寫 悶人最終自己走出悶境埋下伏筆。(3
分)
18.
打不得也破不了:①
沉悶無害無累,呈現(xiàn)非惡性,難以找到合理的理由和方法(途徑) 去打破。②
沉悶包圍使人室息,消磨人的活力與斗爭意志,難以沖破。(3
分)
不可能非常之持久:①
沉悶只是宇宙運動的一個階段性緩慢階段;②
運動、發(fā)展、前進,是 客觀世界永恒的規(guī)律;③
由沉悶積聚引發(fā)的突變效應可能比批判、排拒更有推動力。(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17686.html
相關(guān)閱讀:《超六成網(wǎng)友看好新能源汽車前景》閱讀答案
《絕妙的錯誤》閱讀答案及解題指導
“生態(tài)道義觀”閱讀答案
朱自清《中國學術(shù)的大損失》閱讀答案
《誠信的文化闡釋》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