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論基本簡介:
三段論(syllogism)是傳統(tǒng)邏輯中的一類主要推理。又稱直言三段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關于三段論的系統(tǒng)理論!
形式邏輯間接推理的基本形式之一,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結論。如‘凡金屬都能導電’(大前提),‘銅是金屬’(小前提),‘所以銅能導電’(結論)。這稱為三段論法或三段論式!
三段論屬于一種演繹邏輯,是不同于歸納邏輯的,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學成就及對人類的貢獻:
①哲學:
A繼承又突破了柏拉圖的思想?隙ǹ陀^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是人類認識的來源,產(chǎn)生于對外界事物的感覺。這一觀點使他“接近了唯物主義”,但不徹底,常動搖于唯物和唯心主義之間。
B確立了哲學研究的對象,在《形而上學》中,提出哲學所必須研究和解決的十三個問題,其中一些問題,一直是后來西方哲學爭論的中心,
②生物學:對五百多種不同的動物進行分類,至少對五十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
③物理學:在《物理學》中,指出具體事物是由形式和質(zhì)料組成的。
④邏輯學:提出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至今仍被學術界尊為權威。
⑤教育:創(chuàng)辦“呂克昂”學園,著書講學。
⑥倫理學:提出“中庸之道”。
評價亞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總結了古希臘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規(guī)范性的理論,在西方文化界產(chǎn)生了長久深刻的影響。
②“他是第一個像教授一樣著書立說的人”,他系統(tǒng)的論著,分門別類的討論,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發(fā)展的!拔釔畚釒,吾更愛真理”,使他繼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個職業(yè)教師,使古希臘教育理論發(fā)展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局限:
①基本哲學觀是徘徊與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間。
②體現(xiàn)出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局限性。
關于三段論:
三段論作為一種演繹法,一種證明推理,為亞里士多德所推崇備至,在亞氏看來,三段論是一種近乎萬能的推理形式。任何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都可以借助于這一推理形式來探求,只要前提真實并遵循其規(guī)則,則結論是必然的。關于三段論的規(guī)則,亞氏在《工具論·前分析篇》第一卷中作了較為清晰的表述:
(1)“一個三段論推理的結論是從兩個前提得到的,不多于兩個前提。因為三個名詞構成兩個前提!
(2)“每一個論證都是通過三個名詞,并且不多于三個名詞來進行的!
(3)“在所有的三段論中,前提之一必須是肯定的,不然,形成一個三段論就是不可能的,或者它并不論說到所提出來的主詞,或者原來的見解被認為是預定的。”
(4)“在每一個三段論中都必須有一個全稱命題,并且只有在所有的前提都是全稱的時候,才能證明一個全稱的陳述,而一個特稱的陳述則從兩個全稱前提或僅僅一個全稱前提就得到證明了,故如果結論是全稱的,則兩個前提也必然是全稱的,但盡管兩個前提都是全稱的,而結論并不全稱也是可能的!
──亞里士多德《工具論·前分析篇》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伯利克里時期
伯利克里時期: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jiān)察機關。
“黃金時代”的民主政治表現(xiàn):
公元前5世紀,在伯利克里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梢詤⒓庸翊髸,商定城邦重大事務。
②五百人議事會的職能也迸一步擴大。
③陪審法庭成為最高司法與監(jiān)察機關。
④伯利克里為鼓勵公民積極參政,向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fā)放工資。為吸引公民觀賞戲劇。還特意為公民發(fā)放“觀劇津貼”。
雅典民主政治的影響及評價:
積極:
①雅典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xiàn)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②民主氛圍創(chuàng)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消極:
③雅典民主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對婦女、外邦人、廣大奴隸而言。民主卻是遙不可及。④雅典民主更是小國寡民的產(chǎn)物。過于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
⑤狹隘的城邦體制,最終無法容納政治和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公元前4世紀后半期,為馬其頓王國所滅。
希臘城邦制度衰落的原因有:
①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shù)人的民主(根源)
②內(nèi)部混亂,城邦間長期混戰(zhàn)
③BC338年馬其頓王國征服希臘。
希臘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實質(zhì):
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shù)人的民主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亞里士多德的教師生涯
宮廷教師:
公元前343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聘請亞里士多德作為他13歲的兒子亞歷山大的私人教師。亞里士多德一直擔任這個職位直到亞歷山大16歲,在那一年腓力二世宣布亞歷山大成年,并在其缺位時攝政。從公元前334至324年這十年之間,亞歷山大征服了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巴比倫、波斯、薩馬爾干、大夏和旁遮普,也改變了希臘的世界。亞歷山大是一個熱情沖動而又野心勃勃充滿征服欲望的人,亞里士多德卻是一個穩(wěn)重、平和、嚴謹而又善于思考的人,究竟老師對學生產(chǎn)生了多大的影響?這兩個偉大人物的接觸似乎是毫無結果的,兩個人仿佛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一個是城邦時代,一個是帝國時代。但師生之間的感情還是一直存在的。
呂克昂學園:
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建立了呂克昂學園(Lyceum“光明之神”)。呂克昂學園占有阿波羅呂克昂神廟及附近廣大的運動場和園林地區(qū),這里有當時最好的圖書館和動植物園,亞里士多德現(xiàn)存的全部著作幾乎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亞里士多德在學園里每天上午給高級班學生講授科學技術,下午對一般聽眾發(fā)表常識性的講演。老師和學生們習慣在花園中邊散步邊討論問題,人們稱亞里士多德為“散步的哲學家”;而以他為核心形成的學派,被稱為“逍遙學派”。據(jù)說,亞歷山大為他的老師建立呂克昂學園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財力(總計約八百金塔蘭:每塔蘭重合黃金六十磅),還命令部下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和其他資料送到呂克昂學園。
中庸之道: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三種狀態(tài):過度、不及和中間。任何行為和感受都有一個中間性的問題,過度與不及產(chǎn)生誤會,中間往往能夠得到成功并受人贊賞。在他的許多著作里,如《詩學》中也反映了這種思想,下面是他對美德和情感的論述:美德須求適中,情感須求適度。中國的中庸之道以孔子為最先代表?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墩撜Z·雍也》)孔子的中庸之道,是要保持事物的質(zhì)和常態(tài)不變,側重于對現(xiàn)實社會政治的觀察和實踐,是為了經(jīng)世致用,而不在于談論天命和心情,根本目的還是要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及在“周禮”規(guī)范之內(nèi)的社會制度?鬃拥摹爸杏怪馈笔侵袊鴰浊甑闹鲗枷氅ぉと寮宜枷氲幕A和最高的道德準則,其實質(zhì)在于對矛盾論的認同感,即矛盾的統(tǒng)一性和同一性,就是用矛盾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亞里士多德的評價:
①早期歐洲文藝領域里所謂的“自然學派”、“心理學派”和“歷史學派”,都是以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作為其學派產(chǎn)生的祖先。因為他一方面總結了古希臘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規(guī)范性的理論,在西方文化思想界產(chǎn)生了長久的深刻影響;
②他是“第一個像教授一樣地著書立說的人”,他的論著是系統(tǒng)的,他的討論也是分門別類的,因此他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的和發(fā)展的,正像他所說: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正是這種精神,使他繼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個職業(yè)教師,如果說柏拉圖創(chuàng)造并奠定了西歐教育學的理論基礎,那么亞里士多德則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理論基礎,從而使古希臘教育理論發(fā)展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⑤他作為一個哲學家,其基本哲學觀是徘徊于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間的;
⑥他作為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在其著作中時時體現(xiàn)出這一階級的思想局限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20303.html
相關閱讀:如何抓住高考前2個月做到高效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