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利用自身的感官接受、分析與掌握信息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他們對知識充滿興趣,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關鍵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耳的積極性,就可在學習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課堂教學輕松愉快、生動活潑,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來。
首先要學讀結合。在學習之初,首先引導學生對要學的內容進行預習性的自主學習,使他們在讀目錄、讀導入框、讀正文大字、讀正文小字、讀注釋、讀自由閱讀卡、讀時間表等內容中,發(fā)現哪些知識是自己容易理解,哪些需要進一步學習,哪些應該在課堂上集中精力進行學習的。這樣不僅在他們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出了他們自學的能力,還使他們在讀的過程中,提高了分析能力,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正是通過對各種具體表象的掌握,才使得學生在占有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正如俗話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敝挥卸嘧x,自己才能找出問題,也就掌握了解決問題的主動權。
其次要學思結合?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蘇東坡也說:“深思熟讀子自知”。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師因此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置質量高、針對性、典型性、啟發(fā)性強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這樣學生學習起來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學生就會在學的過程中,邊學習邊思考,不僅對學習的內容印象深刻,而且通過自我思考,會初步得出學習的結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強烈競爭意識,從而營造出一個主動積極的集體思維氛圍,轉而推動每個學生更主觀能動地進行思維活動。
再次要質疑問難。學生通過預習、思考進行學習,還僅停留在自發(fā)的層面,如果能進一步提出問題,則會進入自覺階段。只有能夠提出問題,才說明對內容學習的深入,對各種歷史問題考慮的周全,才會逐步地透過歷史現象來分析其內在的原因。俗話說,學貴有疑。現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也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與問,要注意引導學生“敢問”、“會問”,善于“發(fā)問”。消除學生的思想顧慮,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最后是學練結合。學習是掌握知識與方法的根本手段,練習是掌握知識與方法的根本途徑。只有通過練習,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熟練地掌握所學的知識與方法。教學中練習主要有口頭練,筆頭練,操作演示練等,所有這些都是把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地反饋給教師的好方法。在學練結合上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對學生的練習要有計劃,要循序漸進。二是在訓練中要注意調節(jié)訓練節(jié)奏和變換訓練的形式,訓練的形式要多樣化,難易適度,使學生能夠“跳一跳,摘桃子”。讓學生在課堂訓練中感受到成功,真正體驗到學習給他們所帶來的快樂。三是要多設計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開發(fā)性題目,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答歷史和現實問題,充分體現“鑒古知今”、“以古論今”的功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22029.html
相關閱讀:初三生怎樣制定學習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