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題。
易水又東與濡水合,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東流與源泉水合,水發(fā)北溪,東南流注濡水。濡水又東南,徑樊於期館西,是其授首于荊軻處也。濡水又東南流,逕荊軻館北,昔燕丹納田生之言,尊軻上卿,館之于此。二館之城,澗曲泉清,山高林茂,風(fēng)煙披薄,觸目怡情,方外之士,尚憑依舊居,取暢林木。……
北有小金臺,臺北有蘭馬臺,并悉高數(shù)丈,秀峙相對,翼臺左右,水流徑通,長廡廣字,周旋被浦,棟堵咸淪,柱礎(chǔ)尚存,是其基構(gòu),可得而尋。訪諸耆舊,咸言昭王札賓,廣延方士。至于郭隗、樂毅之徒,鄒衍、劇辛之儔,宦游歷說之民,自遠(yuǎn)而屆者多矣。
易水又東徑孔山北,山下有鐘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篝火尋沙,入穴里許,渡一水,潛流通注,其深可涉。于中眾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疑路,必有歷記。返者乃尋孔以自達矣。上又有大孔,豁達洞開,故以孔山為名也。其水又東,徑西故安城南,即閻鄉(xiāng)城也。歷送荊陘北,耆舊云,燕丹餞荊軻于此。因而名焉,世代已遠(yuǎn),非所詳也。遺名舊傳,不容不詮,庶廣后人傳聞之聽。
易水又東,徑易縣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闞?稱: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與賓客知謀者祖道,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荊軻起為壽,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高漸離擊筑,宋如意和之,為壯聲,士發(fā)皆沖冠。為哀聲,士皆流涕。疑于此也。余按遺傳舊跡,多在武陽,似不餞此也。
又東過安次縣南,易水徑縣南,?縣故城北,東至文安縣與滹沱合!妒酚洝诽K秦曰,燕長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謂此水也。是以班固、闞?之徒,咸以斯水謂之南易。
(節(jié)選自酈道元《水經(jīng)注·
易水》,有刪改)
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尊軻上卿,館之于此
館:設(shè)館安置
B
.自遠(yuǎn)而屆者多矣
屆:至,到達
C
.與賓客知謀者祖道
祖:小法,沿襲
D
.荊軻起為壽
壽:敬酒
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
分)
A
.是其授首于荊軻處也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
.返者乃尋孔以自達矣
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C
.于中眾穴奇分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D
.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樊於期館和荊軻館都在濡水岸邊,設(shè)館之處,河曲泉清,山高林茂,煙霧彌漫,景色怡人。
B
.孔山下的溶洞中有美妙的鐘乳石,洞中又有許多岔河,進入者如不看前人做下的標(biāo)記,往往找不到歸路。
C
.作者察看舊時遺跡后認(rèn)為,燕太子丹為荊軻刺秦王的壯行之地,并不一定在易水舊城之南。
D
.選文很好地表明了《水經(jīng)注》這部古代地理名著既重視自然地理也重視人文地理的特點。
7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0
分)
(1
)訪諸耆舊,咸言昭王札賓,廣延方士。
(2
)遺名舊傳,不容不詮,庶廣后人傳聞之聽。
(3
)是以班固、闞?之徒,咸以斯水謂之南易。
參考答案:
4
.C
(祖:祭祀的一種,出行時祭祀路神)
5
.A
(其:代詞,他/
副詞,表祈使語氣。B
以:連詞,表目的。C
于:介詞,在。D
所:助詞,放在動詞前,構(gòu)成“
所字結(jié)構(gòu)”
,相當(dāng)于名詞短語。)
7
.(1
)訪問老人,都說燕昭王禮待賓客,廣泛聘請有能之人。(3
分)
(2
)(對)先前留下的地名和傳聞也不得不作解釋,希望(以此)擴大后人的見聞。(4
分)
(3
)因此班固、闞?等人,都把這條河叫做南易水。(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22739.html
相關(guān)閱讀:《黃英 蒲松齡》閱讀答案附翻譯
文言文閱讀《上書言世務(wù)》
《元順,字子和》閱讀答案及譯文
《崔沔字善沖》閱讀答案及翻譯
《游豐樂醉翁亭記》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