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
唐順之
論者以竊符為信陵君之罪,余以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強(qiáng)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必亡。趙,魏之障也。趙亡,則魏且為之后。趙、魏,又楚、燕、齊諸國之障也,趙、魏亡,則楚、燕、齊諸國為之后。天下之勢,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竊魏之符以紓魏之患,借一國之師以分六國之災(zāi),夫奚不可者。
然則,信陵果無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趙不請救于王,而諄諄焉請救于信陵,是趙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夫竊符之計(jì),蓋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為公子竊符于王之臥內(nèi),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信陵知有婚姻之趙,不知有王。內(nèi)則幸姬,外則鄰國,賤則夷門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則是魏僅有一孤王耳。嗚呼!自世之衰,人皆習(xí)于背公死黨之行,而忘守節(jié)奉公之道。有重相而無威君,有私仇而無義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趙王。蓋君若旒贅①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專系乎符之竊不竊也。其為魏也,為六國也,縱竊符猶可。其為趙也,為一親戚也,縱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雖然,魏王亦不得為無罪也。兵符藏于臥內(nèi),信陵亦安得竊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徑請之如姬,其素窺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竊符,其素恃魏王之寵也。木朽而蛀生之矣。
【注】①旒贅:連綴在旌旗下的裝飾物
②《周易》中有
“
履霜,堅(jiān)冰至
”
一語。
11
.對下列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竊魏之符以紓魏之患
紓:解除
B
.余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
誅:責(zé)備
C
.其素窺魏王之疏也
疏:疏遠(yuǎn)
D
.不特眾人不知有王
特:只是
12
.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意義、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
A
.借一國之師以分六國之災(zāi),夫奚不可者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B
.信陵之罪,固不專系乎符之竊不竊也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C
.古者人君持權(quán)于上,而內(nèi)外莫敢不肅
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其為魏也,為六國也,縱竊符猶可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fù)大舟也無力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2
分
)
(
1
)夫強(qiáng)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必亡。(
3
分)
(
2
)不幸戰(zhàn)不勝,為虜于秦,是傾魏國數(shù)百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謝魏王也。(
5
分)
(
3
)其為趙也,為一親戚也,縱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4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24823.html
相關(guān)閱讀:“張?字敬夫”閱讀答案及翻譯
托爾斯泰《娜塔莎》閱讀答案
“蒙驁帥師伐魏,取高都、汲。”閱讀答案
陸龜蒙《野廟碑》閱讀答案(附翻譯)
《田延自刎》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