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歐陽修
⑴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臥于溪側(cè),以其難徙,故得獨(dú)存。每歲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
⑵
菱溪,按圖與經(jīng)皆不載。唐會(huì)昌中,刺史李?為《荇溪記》,云水出永陽嶺,西經(jīng)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無所謂荇溪者,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楊行密有淮南,淮人為諱其嫌名,以荇為菱,理或然也。
⑶
溪傍若有遺址,云故將劉金之宅,石即劉氏之物也。金,偽吳時(shí)貴將,與行密俱起合肥,號(hào)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愛賞奇異,為兒女子之好,豈非遭逢亂世,功成志得,驕于富貴之佚①
欲而然邪?想其陂池、臺(tái)榭、奇木、異草,與此石稱,亦一時(shí)之盛哉。今劉氏之后散為編民,尚有居溪旁者。
⑷
予感夫人物之廢興,惜其可愛而棄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豐樂)亭之南北。亭負(fù)城而近,以為滁人歲時(shí)嬉游之好。
⑸
夫物之奇者,棄沒于幽遠(yuǎn)則可惜,置之耳目,則愛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
⑹
劉金者雖不足道,然亦可謂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豈不偉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孫泯沒而無聞,況欲長有此石乎。用此可為富貴者之戒。而好奇之士聞此石者,可以一賞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釋】①
佚:同“
逸”
,安逸。
22.
第⑴
段的“
見其可怪”
中的“
其”
是指
(用自己的話回答)(1
分)
23.
對(duì)劉金其人的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xiàng)是(3
分)
A.
劉金是亂世舉事的三十六位英雄之一。
B.
劉金愛石是效仿愛賞奇異的孩子女人。
C.
劉金曾構(gòu)建陂池臺(tái)榭,植種奇木異草。
D.
劉金后代為平民,仍有散居在溪邊的。
24.
第⑵
段考求溪名,是否游離于文外?(2
分)
25.
第⑸
段的作用是什么?(2
分)
26.
概括本文主旨。(3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22.
(1
分)六塊菱溪石中最大的一塊
23.
(3
分)B
24.
(2
分)否。溪名雖被迫改掉,且被記于正史,流傳于民眾心中的卻仍然是溪的本名?梢娭挥忻癖姷目诒攀钦婺芰鱾鞲淖儾涣说。這與作者主旨是有內(nèi)在一致的。
25.
(2
分)承上文“
我”
對(duì)兩石的安置方式,解釋這樣安置的原因(避免天下所有奇異事物或被棄或被占的命運(yùn)),為發(fā)出告誡和請(qǐng)求作鋪墊。
26.
(3
分)借菱溪石的或被取或被棄的命運(yùn),慨嘆人事興衰無常,表達(dá)與民同樂的思想。
【文言文參考譯文】
有個(gè)姓封的老人,家里有錢,品德高尚。有一除夕,他在出屋門的時(shí)候看見自家的燕子驚恐的飛出來,就讓兩個(gè)仆人拿著蠟燭看看是怎么回事,出了中庭,
他抬頭看見樹梢上有人,于是就止步不進(jìn),對(duì)兩個(gè)婢女說:你們把蠟燭留在這,我一個(gè)人在這里喝酒,趕快把酒杯拿來!酒杯拿來后,他屏退家人,抬頭對(duì)著樹說:“
樹上的人,這里已經(jīng)沒有外人,為何不下來呢?”
樹上的人聽了后,嚇得直打哆嗦幾乎都要掉下來了!老翁說:“
別怕,我怎么是忍心去抓你的人呢。”
那人才下來了,磕頭稱自己是死罪!老翁一看,原來是鄰居,于是把他帶進(jìn)亭子,先替他倒了三杯酒,說:“
你需要什么。”
鄰人流著淚說:“
我家有個(gè)老母親,現(xiàn)在遇到荒,沒有什么可以度日,向來知道你家富有,所以做這不孝的事情,F(xiàn)在你不怪罪我,我還有其他什么要求呢。”
說完,聲音哽咽!老翁說“
不能周濟(jì)鄰居,以至于你做壞事,這是我的過錯(cuò)!
現(xiàn)在酒菜還溫著,你先吃飽,我再送你三十兩銀子,用來過日子的同時(shí),也可以做小生意,這就可以過日子了!以后不要再做這樣的事情了。別人不會(huì)像我這樣寬恕,而且你這樣也陷你母親于不義。一旦成為小偷,到老也洗脫不了,何苦呢。”
他吃完了,給了他三十兩銀子,并把食物打包讓他帶走,送到墻下,說:“
回去給你母親!你仍舊從這出去,不要讓我的家人知道這件事,我也不會(huì)把這件事告訴其他的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26852.html
相關(guān)閱讀:《賈島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先妣事略》閱讀答案附譯文
“王琚,懷州河內(nèi)人”閱讀答案及翻譯
高考語文(山東卷)文言文閱讀《看松庵記》(宋濂)
《詹鼎傳》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