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判斷
老 舍
生在某一種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個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魚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觀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夠客觀地來觀察的旁人,又因為生活在這種文化以外,就極難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點胭脂,斷定他美,或幾個麻斑而斷定他丑。不幸,假若這個觀察者是要急于搜集一些資料,以便證明他心中的一點成見,他也許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對擦胭脂的閉上眼。
日本人是相當(dāng)?shù)募?xì)心的。對中國的一切,他們從好久就有很詳密的觀察與調(diào)查,而自居為最能了解中國人的人。對中國的工礦農(nóng)商與軍事的情形,他們也許比中國人還更清楚,但是,他們要拿那些數(shù)目字作為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chǔ),就正好像拿著一本旅行指南而想作出欣賞山水的詩來。同時,他們?yōu)榱耸┬性幵p與愚弄,所接觸的中國人多數(shù)的是中華民族的渣滓。這些渣滓,不幸,給了他們一些便利,他們便以為認(rèn)識了這些人就是認(rèn)識了全體中國人,因而斷定了中國文化里并沒有禮義廉恥,而只有男盜女娼。
國際間的友誼才是了解文化的真正基礎(chǔ),彼此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世界上才會有和平。日本人的辦法,反之,卻像一個賊到一所大宅子中去行竊,因賄賂了一兩條狗而偷到了一些值錢的東西;從此,他便認(rèn)為宅子中的東西都應(yīng)該是他的,而以為宅子中只有那么一兩條可以用饅頭收買的狗。這教日本人吃了大虧。他們的細(xì)心,精明,勤苦,勇敢,都因為那兩條狗而變成心勞日拙,他們變成了慣賊,而賊盜是要受全人類的審判的!
他們沒有想到在平津陷落以后,中國會有全面的抗戰(zhàn)。在他們的軍人心里,以為用槍炮劫奪了平津,便可以用軍事占領(lǐng)的方式,一方面假裝靜候政治的解決,一方面實行劫搶,先把他們的衣袋裝滿了金銀。這樣,他們自己既可達(dá)到發(fā)財?shù)哪康,又可以使軍人的聲勢在他們國?nèi)繼長增高。因此,上海的抗戰(zhàn),使在平津的敵寇顯出慌張。他們須一方面去迎戰(zhàn),一方面穩(wěn)定平津;他們沒法把平津的財寶都帶在身上去作戰(zhàn)。怎樣穩(wěn)定平津?肆意的屠殺固然是最簡截明快的辦法,但是,有了南京政府的全面抗戰(zhàn),他們開始覺到屠殺也許是危險的事,還不如把他們所豢養(yǎng)的中國狗拉出幾條來,給他們看守著平津。假若在這時候,他們能看清楚,中國既敢抗戰(zhàn),必定是因為在軍事的估量而外,還有可用的民氣,在物質(zhì)的損失中,具有忍無可忍的決心,他們就會及時的收兵,免得使他們自己墮入無底的深淵?墒牵麄儾幌嘈胖袊怯猩詈裎幕膰,而只以槍炮的數(shù)目估計了一切。
人類最大的慘劇便是彼此以武力估計價值,像熊或狗似的老想試試自己的力氣,而忽略了智慧才是最有價值的,與真有價值的。
(題目為命題者所加,有改動)
15.請理解文中畫線的兩處句子的含意。(6分)
⑴他也許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對擦胭脂的閉上眼。(3分)
⑵拿著一本旅行指南而想作出欣賞山水的詩來。(3分)
16.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老舍先生在本文中表達(dá)的復(fù)雜情感。(6分)
17.作者認(rèn)為“智慧才是最有價值的,與真有價值的。”請結(jié)合全文內(nèi)容,闡述“智慧”在本文中的具體內(nèi)涵。(6分)
15. ⑴日本人對中國文化有成見,不能客觀地了解中國文化。(1分)他們急于證明他們心中的成見,刻意去尋找中國文化的糟粕(1分),有意漠視中國文化的精華(1分);⑵日本人自認(rèn)為對中國文化了解很多,但只是先入為主、以偏賅全(2分),并不能真正觸及中國文化的內(nèi)核,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國文化(1分)。
16. ⑴痛斥了日本侵略者的兇殘、狡詐。⑵表現(xiàn)出對敵人愚蠢偏見的極度輕蔑和否定。⑶譏刺了抗戰(zhàn)中的民族敗類。⑷表達(dá)了作者對民族文化的深沉的熱愛。⑸鮮明昭示著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⑹指出了和平的途徑,表達(dá)了作者對和平的期盼。(1點1分)
17. ⑴不可忽視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帶來的影響。⑵認(rèn)識事物要客觀全面,不能以偏賅全。⑶看問題要觸及實質(zhì),不能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⑷彼此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世界上才會有和平,靠武力只能讓自己陷入困境。(每點2分,答對3點得6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32700.html
相關(guān)閱讀:《儒學(xué)既是安身立命之學(xué),更是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閱讀答案
《李白詩歌與盛唐氣象》閱讀答案
《表人流行詞語探微》閱讀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題“當(dāng)今世界是經(jīng)濟(jì)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時代”(
《無爭議陷阱 余秋雨》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