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十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sù]
東山而歸。故名之曰“
放鶴亭”
。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兑住吩唬‘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wèi)懿公①
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wèi)武公作《抑戒》②
,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③
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
有是哉!”
【注釋】①
衛(wèi)懿公:
名赤,衛(wèi)惠公之子。嗜好養(yǎng)鶴,人稱“
鶴將軍”
。公元前660
北狄入侵衛(wèi)國,兵敗被殺。衛(wèi)國經(jīng)此變故,由大國變?yōu)樾?②
《酒誥》、《抑戒》:均為古代禁令,前者為周公發(fā)布,后者為衛(wèi)武公發(fā)布。③
劉伶、阮籍:“
竹林七賢”
中的兩個。魏正始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七人,常聚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歡暢,世稱“
竹林七賢”
。
4.
以下四對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 ①
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②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B. ①
故名之曰“
放鶴亭”
②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C. ①
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
②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D. ①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
②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5.
對以下句子的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
升高而望,得異境焉
譯文: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塊奇異的地方
B.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譯文:有時站立在陂田上,有時飛翔到云外
C.
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譯文:劉伶、阮籍的徒弟,憑借酒而保全了他們的真性情,并揚名后世。
D.
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
譯文:即使是像酒那樣令人荒唐糊涂、讓人品格事業(yè)敗亂的東西,尚且不會造成禍害,何況是鶴呢?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放鶴亭周圍景色優(yōu)美: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B.
蘇軾認為:隱居高德之士,親近鶴,賞玩鶴,可以張揚高潔心性,對品格有益無害。
C.
為了使人們不玩物喪志,周公的《酒誥》和衛(wèi)武公的《抑戒》中,都明令禁止縱酒和玩鶴。
D.
蘇軾盛贊隱士的快樂:一國之君,連愛鶴也會招來禍害;一個隱士,就連縱酒也不要緊,愛鶴則更不妨。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4
、B
(A
項:俯仰,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短暫;C
項:如,到……
去;D
項:從,使……
跟從。B
項:①
命名②
說清楚)
5
、C
(“
之徒”
意思是“
這類人,這些人”
)
6
、C(
周公的《酒誥》和衛(wèi)武公的《抑戒》是明令禁止縱酒,并沒有禁止玩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32736.html
相關閱讀:“趙韓王為相”閱讀答案(附翻譯)
“物類之相摩,近而異門戶者,眾而難識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后漢書?魯恭傳》閱讀答案(附翻譯)
《三國志?華佗傳》閱讀答案
《楊政字子行》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