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第一,書多易使讀書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才能治一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嘴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F(xiàn)在書籍易得,一個青學者就可夸口曾過目萬卷,
“
過目
”
的雖多,
“
留心
”
的卻少,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愈多,愈易釀成腸胃病,許多浮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yǎng)成。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失方向。任何一種學問的書籍現(xiàn)在都可裝滿一個圖書館,其中真正絕對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shù)千部甚至于數(shù)部。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的盡管看過無數(shù)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的盡管讀過無數(shù)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
·
斯密的《原富》。做學問如作戰(zhàn),須攻堅挫銳,占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踢一腳,就成了
“
消耗戰(zhàn)
”
。
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
10
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
10
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
10
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
10
遍。
“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
,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差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yǎng)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yōu)游,以至于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譬如馳騁十里洋場,隨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fā)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一之中可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在旁人認為重要而自己不感興味的書都一概置之不理。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于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yǎng)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使讀書泛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
“
經院式
”
的系統(tǒng)訓練,產生畸形的發(fā)展,對于某一方面知識過于重視,對于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專讀冷僻書籍,對于正經正史從未過問的,他在文學上雖有造就,但不能算是專門學者。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書當作工作而只當作消遣,這種蜜蜂采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采用。但是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tǒng)。對于他,讀書不僅是追求興趣,尤其是一種訓練,一種準備。有些有趣的書他須得犧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久了他自然還可以啃出滋味來。
(選自《百位名人讀書心法》
/
梁金豹編著)
1.
下列對于第一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大量書籍問世。與日俱增的書籍阻礙了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fā)展。
B.
古之學者學有大成,多與當時書籍難求的背景有關,故讀書時往往窮盡精力深入研讀,終究學有所獲。
C.
多讀書固然值得提倡,但是,讀書過程中更應當注意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吸收與轉化。
D.
為學應當有法,讀書更要學會選擇,要在專業(yè)領域的浩瀚書海中,把握必讀的精華書籍。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
分)
A.
作者認為,讀書環(huán)節(jié)中,在數(shù)量和質量方面,應當注重質量,既要學有所得,又要講究高效。
B.
讀書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滿足讀者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因此對多讀或少讀本不宜褒貶有別。
C.
在慣于熟讀深思的基礎上,從容求索,深入體會,即使閱讀數(shù)量較少,也能改變讀者氣質。
D.
一味多讀而不求甚解,必將勞而無獲,甚至會導致人品低劣,給人留下自欺欺人的笑柄。
3.
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作者提倡多讀書、精讀書,但也鼓勵憑興趣閱讀的行為,認為這樣可以塑造讀者學者般的深邃思想及胸襟。
B.
只要讀者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閱讀,不把讀書當作消遣,便可成為專長于某種學問的人。
C.
在作者看來,能成就某種學問的人,懂得對書籍的取舍,更肯于為達到既定目標而執(zhí)著付出。
D.
朱先生對如何讀書為學作出了全面、客觀的闡釋,同時也對多種不以為學為目的的讀書形式給以鮮明的批判。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 A 2.D 3. C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35669.html
相關閱讀:選自石中英著《只是轉型與教育改革》閱讀答案
《“真情實感”論的貧乏和僵化》閱讀答案
《禮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閱讀答案
初中議論文閱讀《說幸!
節(jié)選自呂進《熟讀<新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