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尋》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文.完成第 22 26 題。 (13 分 ) ①子赴友人孟誕先之約,以有此尋也。是時秋也,故曰秋尋。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積,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缽也 閱讀下文.完成第
22

26
題。
(13

)
①子赴友人孟誕先之約,以有此尋也。是時秋也,故曰“秋尋”。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積,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缽也;比之夏,如辭貴游而侶韻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恥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燈也。天以此時新其位置,洗其煩穢,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動曰“悲秋”。予嘗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嘗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紙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輒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難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
?
然則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來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歸。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徑,柳堤瓜架之間,亦可樂也。
④曰“秋尋”者,又以見秋而外皆家居也。誕先日:“子家居詩少,秋尋詩多,吾為子刻《秋尋草》。”

[

]
①貴游:無官職的王公貴族。②孤寒:貧寒無依靠的人。
22
.第②段畫線句用不同的形象對應一四季,好在哪里
?(2

)
答案:
2
分。形象直觀地(
1
分)表明作者對秋的喜愛(
1
分)。
細解:
首先要明白其語句的特點:比喻、比較。然后,就可以分析出這樣寫的好處是:形象直觀地表明作者對秋的喜愛。答題的模式是:修辭效果
+
表達的情感。
本題考查的能力點是:能理解常見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本語段為明代譚元春的《〈秋尋草〉自序》。與上一大題的考查點不同的是本大題主要考查對內(nèi)容的理解,以及分析、綜合能力。沒有涉及到鑒賞、評價能力,所以較往的試卷難度有所降低。
23
.對“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

)
A
.我對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傷。
B
.我與那個悲秋者有著強烈的共鳴。
C
.我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
.我為宋玉那樣的悲秋者深感悲傷。
答案:
3
分。
C
。
細解:
根據(jù)文意,作者所悲的是“
后人未嘗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紙上
”,即“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所以,這道題目不是簡單的句子翻譯,而是在翻譯之上的理解。既需要理清句子——“悲”為“為……悲哀”之意,是動詞的“為動用法”。“為動用法”,表示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動。例如:(
1
)等死,死國可乎?(《史記·陳涉世家》)死國:為了國家大事而死。(
2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龔自珍《病梅館記》)泣之:為了病殘的梅花而哭泣。(
3
)君子死知己。(陶淵明《詠荊柯》)死知己:為知己而死。
同時,還需要結(jié)合語境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悲哀所在。所以,需要從整體上讀懂全文。
本題考查的能力點是:能讀懂文章的內(nèi)容,能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辨析詞句的意義。
24
.“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體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一個字是
__


(1

)
答案:
1
分。動。
細解:
這道題目相當于考查“動”字的釋義,“動”是“動不動”的意思,只有它才符合“古人常有的感慨”這一要求。
本題考查的能力點是:能讀懂文章的內(nèi)容,能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辨析詞句的意義。
25
.第③段可分為兩層,概括層次大意。
(3

)
(1)__
(2)

答案:
3
分。(
1
)與山相知之樂(
2
分),答“恍然之樂”得(
1
分)(
2
)家居之樂(
1
分)
細解:
從本段“
亦可樂也
”入手,可知該段主要談“
可樂
”之事。這是“亦”(“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徑,柳堤瓜架之間
”),還有什么呢?還有“
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輒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難去……予乘秋而出,先秋而歸
”。概括兩層內(nèi)容就是:(
1
)與山相知之樂(
2
)家居之樂。
本題考查的能力點是:能分析段內(nèi)層次及歸納層次大意。
26
.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尋”,分析其作用。
(4

)
答案:
4
分。開頭交待了“秋尋”的緣由(
1
分),結(jié)尾點明詩集的主要題材(
1
分)。首尾呼應,結(jié)構(gòu)嚴謹(
1
分)。“秋尋”作為線索,貫穿全文(
1
分)。
細解:
回答“作用”類題目,需要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兩方面來思考。具體到本題,就要思考:開頭寫“秋尋”目的是什么,結(jié)尾寫“秋尋”目的又是什么;首尾都提到“秋尋”,目的又是什么,都表達了什么,在結(jié)構(gòu)上的意義又是什么。所謂結(jié)構(gòu),它包括,呼應、過渡、鋪墊、線索等。這里主要牽涉到呼應與線索。所以答案是:開頭交待了“秋尋”的緣由,結(jié)尾點明詩集的主要題材。首尾呼應,結(jié)構(gòu)嚴謹。“秋尋”作為線索,貫穿全文。
本題考查的能力點是:能分析詞、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能分析文章思路、結(jié)構(gòu)及寫作特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35718.html

相關閱讀:“嚴長明,字道甫,江寧人”閱讀答案及翻譯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閱讀
《張赫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王璽,太原左衛(wèi)指揮同知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元載,鳳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遍喿x答案及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