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弘祖
癸酉七月二十八日,出都為五臺游。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關(guān)。山自唐縣來,至唐河始密,至黃葵漸開,勢不甚穹窿矣。從阜平西南過石梁,西北諸峰復(fù)?樅起。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來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轉(zhuǎn),山峽漸束。又七里,飯于太子鋪。北行十五里,溪聲忽至;仡櫽已,石壁數(shù)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從溢者,今天旱無瀑,瀑痕猶在削坳間。離澗二三尺,泉從坳間細(xì)孔泛濫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嶺。嶺上四眺,北塢頗開,東北、西北,高峰對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殺。復(fù)有遠(yuǎn)山橫其外,即龍泉關(guān)也,去此尚四十里。嶺下有水從西南來,初隨之北行,已而溪從東峽中去。復(fù)逾一小嶺,則大溪從西北來,其勢甚壯,亦從東南峽中去,當(dāng)即與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余初過阜平,舍大溪而西,以為西溪即龍泉之水也,不謂西溪乃出鞍子嶺坳壁,逾嶺而復(fù)與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則出自龍泉者。溪有石梁曰萬,過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趨。十里,逼峰下,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勢。轉(zhuǎn)北行,向所望東北高峰,瞻之愈出,趨之愈近,峭削之姿,遙遙逐人,二十里之間,勞于應(yīng)接。是峰名五巖寨,又名吳王寨,有老僧廬其上。已而東北峰下,溪流溢出,與龍泉大溪會,土人構(gòu)石梁于上,非龍關(guān)道所經(jīng)。從橋左北行八里,時遇崩崖矗立溪上。又二里,重城當(dāng)隘口,為龍泉關(guān)。
【注釋】①
癸酉:崇禎六,1633
。②
石梁:石橋。③
?樅(yōng sǒng
):
上下眾多的樣子。④
殺:減少,收束。
9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抵阜平南關(guān)
抵:到達(dá)
B
.當(dāng)即與兩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
即:就是
C
.向所望東北高峰
向:朝著,向著
D
.有老僧廬其上
廬:居住
10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飯于太子鋪
司馬臨門,急于星火
B
.不謂兩溪乃出鞍子嶺坳壁
乃欲引節(jié),斯不亦遠(yuǎn)乎
C
.舍大溪而西
漁父見而問之
D
.逾嶺而復(fù)與大溪之上流遇
之二蟲又何知
11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表示作者“
游蹤”
的一組是
①
從阜平西南過石梁 ②
循溪左北行八里 ③
離澗二三尺
④
再上,逾鞍子嶺 ⑤
去此尚四十里 ⑥
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趨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12
.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記錄了作者從阜平到龍泉關(guān)的游覽經(jīng)過,作者從阜平南關(guān)山發(fā),一路向北,沿途欣賞著奇山秀水,最后到達(dá)龍泉關(guān)。
B
.五臺山的閃,高峻陡峭,有的石擘直上直下像刀削,有的山峰直插云天如巨掌,此起彼伏,連綿不斷,令人應(yīng)接不暇。
C
.五臺山的水,有溪,有泉,有瀑;水依山勢,流向不定,溪水有的來自東,有的來自西,讓人觀賞不盡。
D
.作者從阜平到龍泉關(guān),一邊游山賞水,一邊探求溪水源頭,辛苦奔波,前前后后行程一百余里。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分)
(1
)山自唐縣來,至唐河始密,至黃葵漸開,勢不甚穹窿矣。(3
分)
(2
)十里,逼峰下,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勢。(3
分)
(3
)已而東北峰下,溪流溢出,與龍泉大溪會,土人構(gòu)石梁于上,非龍關(guān)道所經(jīng)。(4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39256.html
相關(guān)閱讀:《養(yǎng)竹記(白居易)》閱讀答案附翻譯
《張翥,字仲舉》閱讀答案
《賀循,字彥先》閱讀
節(jié)選自《史記?趙氏孤兒》閱讀
《孟子 景春曰》選段(附答案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