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杰作(貝多芬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19世紀音樂的主要特點:


多樣性,民族性更明顯。



浪漫主義音樂和民族樂派:


19世紀初,浪漫主義音樂興起,19世紀中期走向鼎盛時期。浪漫主義音樂與19世紀以前的古典主義音樂不同。古典主義音樂崇尚理性、重視規(guī)范、要求感情的節(jié)制和形式,而浪漫主義音樂則著重感情的抒發(fā)和個性化的心理刻畫、注重音樂中的詩情畫意,感情熱烈而奔放。   
民族樂派也頗具浪漫主義的音樂元素,出現(xiàn)于19世紀中后期的俄國和東歐地區(qū)。它著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間舞曲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詩、神話傳說和人民解放斗爭事跡為題材,并且將民族音樂的鮮明特點和古典主義音樂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以及浪漫主義音樂的藝術風格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因而民族感情被賦予了強烈的藝術生命力。俄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和“俄羅斯樂圣”柴可夫斯基。



19世紀的音樂——浪漫主義音樂:

1、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德意志:貝多芬晚期作品,是連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的橋梁。他的交響樂作品中,表達了反對封建專制,歌頌資本主義的思想感情。
②奧地利:約翰·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作品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輕快,以《藍色的多瑙河》最為著名。
2、主要特點:
①注重抒情性、自傳性和個人心理刻畫的形式,突出個人感受;
②以奧地利和德意志為中心;
③持續(xù)時間比較長,到19世紀中葉走向鼎盛時期。


19世紀歌劇的輝煌成就:

1、代表人物及作品是:
意大利:威爾第《茶花女》等;
法國:比才《卡門》
2、這個時期歌劇的主要特點:
既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意識,又充分地展現(xiàn)出浪漫主義色彩。


民族樂派的興起:

1、代表人物及作品: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
2、主要特點是:弘揚本民族特性


19世紀世界音樂變化與發(fā)展的主要原因和條件:

1、資本主義發(fā)展迅速,并出現(xiàn)了工業(yè)革命。
2、革命和戰(zhàn)爭頻繁,開辟了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時期。
3、革命后確立的資本主義社會秩序引起了人們的失望和強烈不滿,歐美各國社會矛盾日趨尖銳,但各國面臨的社會問題不同,導致音樂的民族性更強。
4、人們對啟蒙思想的“理想王國”幻滅,要求進一步解脫束縛,更加追求世俗化、人性化。


19世紀歐洲興起的音樂流派的歷史精神:

19世紀是歐洲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的時期,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使音樂藝術逐漸從封建主義的束縛和教會的壓抑下解放出來,開始走向更廣闊的社會階層,更深刻地表現(xiàn)人性,反映更加豐富的社會生活。貝多芬的交響樂作品就表達了反對封建專制,歌頌資本主義的思想感情。19世紀的歐洲也是因為國情不同,各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而有所不同的時期,尤其是意大利、德意志的國家統(tǒng)一問題,因此音樂也充分表達了民族主義情緒。威爾第的作品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意識,文化背景不同于西歐的俄國和東歐地區(qū)的民族樂派也表達了這樣的歷史精神。



“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生于維也納。世人稱小約翰·施特勞斯。其家族三代以舞蹈音樂家(作曲、演奏、樂隊領班、指揮等)著稱,而他又是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從小學習小提琴,19歲以后離家以音樂謀生,并開始了長達50多年的創(chuàng)作、演出生涯。一生寫有近400首圓舞曲、近百首波爾卡舞曲、近70首卡得累爾舞曲、近45首進行曲以及其他若干舞曲和十幾部小型喜歌劇、輕歌劇。其中圓舞曲最具代表性,它們多以日常生活、自然景物為描繪對象。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有《藍色多瑙河》《春之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拉德茨基進行曲》等。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從思想意義上看價值不高,但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維也納市民階層的生活,他的音樂亦成為當時維也納社會生活一景,甚至影響至今。20世紀60、70年代始,每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曲目以施特勞斯家族樂曲為主,尤其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它們已成為維也納人民的驕傲,深入維也納民眾之心。


貝多芬:

貝多芬(1770—1827),是西方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義音樂之大成,開浪漫主義音樂之先河,是一個承前啟后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祖父是當?shù)貙m廷合唱團和管弦樂團的團長,父親則是合唱團的歌手。但是,祖父去世以后,父親酗酒成性,以致家境日益貧困。后來,貝多芬在11歲時就不得不離開了學校,18歲就開始養(yǎng)家糊口。貝多芬自幼就表現(xiàn)了極高的音樂天賦,尤其是在鋼琴演奏方面。1783年,他進入波恩歌劇團當上了一名鋼琴演奏員。1787年,他來到當時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向莫扎特學習。但是,因為母親病故,他不得不回家奔喪,學習了兩個月就離開了。1792年以后,他在維也納定居下來,在這里,他曾經(jīng)向海頓等人學習作曲。1795年,他在維也納舉行了他的個人鋼琴公演。1800年,他又舉行了一次大型的演奏會,演奏了海頓、莫扎特等人和自己的作品,一舉成名。1802年以后,他的耳疾日益嚴重,以致1809年以后最終失聰,從此,他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來作曲。失聰之初,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殺,但他以驚人的毅力,戰(zhàn)勝了耳聾帶來的巨大困難,創(chuàng)作了大量不朽的音樂作品,如《第3(英雄)交響曲》《第5(命運)交響曲》《第9(合唱)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1824年,他在維也納上臺指揮演出,演出結(jié)束時,觀眾報以暴風驟雨般的掌聲,但他卻全然不知,直到幾位現(xiàn)場演員扶他轉(zhuǎn)身面向觀眾時才知道。貝多芬崇尚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熱情關注個人的自由和尊嚴,在他的音樂中他試圖證明一個觀點,這就是音樂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語言文字傳達一種人生哲學。同時,他在音樂方式上也是一位改革者,他開拓了奏鳴曲、交響曲、協(xié)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圍,例如他在《第9交響曲》中采用了所有前所未有的方式把聲樂和器樂結(jié)合起來,讓人耳目一新。


威爾第:

威爾第(1813—1901),意大利作曲家。1842年,創(chuàng)作了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一躍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19世紀50年代是他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1851)、《游吟詩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會》(1859)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1871~1872年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chuàng)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jù)莎士比亞的劇本創(chuàng)作了《奧賽羅》(1887)及《法爾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于米蘭。一生創(chuàng)作了二十六部歌劇,善用意大利民間音調(diào),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畫劇中人的欲望、性格、內(nèi)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恫杌ㄅ穭”居梢獯罄骷移ぐ⑼鶕(jù)小仲馬的同名悲劇小說改編而成。同年3月初次演出于維也納。威爾第把音樂注意力集中在表現(xiàn)主人公瑪格麗特的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她的真正的高尚的形象,揭示女主人公的精神品格,揭示她的愿望跟她周圍的環(huán)境之間深刻的矛盾沖突。這部歌劇音樂以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yōu)美的歌調(diào)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集中體現(xiàn)了中期威爾第歌劇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點。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羅斯音樂家。出生在俄國維亞特卡省邊境的一個礦區(qū)小鎮(zhèn)。1859年法律學校畢業(yè)后,柴可夫斯基在司法部任書記員。他常常去觀賞歌劇、音樂會,尤其喜愛莫扎特的作品。柴可夫斯基越來越無心從事他的法律工作,索性于1863年考入新建的彼德堡音樂學院。畢業(yè)后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執(zhí)教。他邊教學,邊創(chuàng)作,任教13年中,寫出了包括舞劇《天鵝湖》《bb小調(diào)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在內(nèi)的大量重要作品。柴可夫斯基非常熱愛自己民族的深厚音樂傳統(tǒng)。1869年中的一天,他正在鄉(xiāng)間寫作,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旋律沉郁委婉,令柴可夫斯基不勝神往。臨窗一看,才知道是一位泥水工正在工作中唱歌自得其樂。第二天,他向這位工人記下了這首民歌,后來,把它用在了《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極》中。幾年之后,偉大的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聽到這首樂曲時,激動得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他說:“我已經(jīng)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了!1892年完成兩幕三場夢幻芭蕾舞劇《胡桃夾子》,1893年完成《第六交響曲》。在這部作品中,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構(gòu)思時,常不免因激動難抑涕淚滂沱。在所有作品中,柴可夫斯基最為這部交響曲感到自豪。它以極其細膩的心理刻畫手法,深刻而生動地描繪出19世紀俄羅斯知識分子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環(huán)境中,對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復雜心態(tài),成為世紀末一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受到全世界聽眾的衷心熱愛。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20世紀世界音樂的發(fā)展變化(搖滾

現(xiàn)代音樂:

現(xiàn)代主義音樂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爵士樂,進入20世紀以輕松活潑、通俗易懂為特征的現(xiàn)代主義音樂迅速興起,二次大戰(zhàn)后,以搖滾、藍調(diào)和爵士等為代表的音樂進一步通俗化,吸引了無數(shù)聽眾。搖滾樂是現(xiàn)代流行音樂的主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貓王”普萊斯利。英國的“甲殼蟲”搖滾樂隊也是風格獨特的搖滾樂代表。他們的演奏對以后的搖滾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興起原因主要在于二戰(zhàn)后音樂中電子技術的發(fā)展,新時代大眾心理和思維方式的變化,尤其是青少年對突破傳統(tǒng)的渴望。   
現(xiàn)代流行音樂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青少年一代的情緒追求,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為流傳。流行音樂是突破傳統(tǒng)、緩解競爭壓力、宣泄喜怒哀樂的一種最直接方式。日益繁榮的流行音樂活動也改變著人類的娛樂和生活方式。



20世紀世界音樂的發(fā)展變化:

1、變化——現(xiàn)代主義音樂的興起:
①美國爵士樂在一戰(zhàn)后受到空前歡迎。
②二戰(zhàn)后,以搖滾、藍調(diào)和爵士等為代表的音樂更加通俗化,吸引了無數(shù)聽眾,搖滾樂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20世紀50年代初,搖滾樂《圍著時鐘搖吧》對美國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20世紀60年代,搖滾樂在美國更加火暴,出現(xiàn)了《時代在改變》等作品。
③英國的披頭士樂隊在西方也有很大影響。
2、主要特點:
輕松活潑,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3、變化的主要原因:
①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工業(yè)化文明程度提高。
②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們的心靈造成了巨大創(chuàng)傷。
③戰(zhàn)后頻繁的經(jīng)濟危機、冷戰(zhàn),使西方各國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④伴隨工業(yè)化而來的快節(jié)奏生活加劇了人們的緊張感,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已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拓展了藝術家認識世界的視野,他們開始用新的表現(xiàn)形式和藝術精神進行創(chuàng)作。
⑤傳播技術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
4、音樂的變化與發(fā)展帶來的影響:
改變著人類的娛樂和生活方式;各國間的音樂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強,加深了對不同民族音樂的理解和尊重,推動著世界音樂的繁榮。
5、當代世界音樂格局和主要特點是:
①追求更多風格,經(jīng)典精華與大眾化、多元化并存。
②跨國交流頻繁,促進世界音樂繁榮。
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④商業(yè)化更明顯。



爵士樂:

即爵士音樂(Jazz)。爵士樂最早來自非洲音樂。非洲音樂隨著黑人奴隸一道傳入北美,成為北美黑人奴隸的一種主要音樂形式。非洲音樂受到歐洲音樂的影響,產(chǎn)生了許多音樂形式,如布魯斯和拉格泰姆等音樂形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的新奧爾良一帶,黑人小型銅管樂隊演奏布魯斯和拉格泰姆等樂曲為舞蹈伴奏時,產(chǎn)生了最初的爵士樂,當時人們稱它為“新奧爾良爵士”。起初,爵士樂師都不識譜,他們憑著良好的音樂素質(zhì)、聽覺和記憶來熟悉基本曲調(diào)及其和聲結(jié)構(gòu),以此為主題作即興變奏。這種節(jié)奏一個接一個,變化無窮,可以充分發(fā)揮爵士音樂家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即使后來爵士樂必須按譜演奏時,樂譜也只是記錄樂曲的基本輪廓。1917年前后,白人也開始演奏爵士樂。此后,爵士樂在芝加哥、紐約一帶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爵士音樂家如L?阿姆斯特朗,他被譽為“美國爵士樂的化身”。在此期間,爵士樂風行美國,并流傳到世界許多國家。爵士樂作為20世紀最流行的一種音樂形式,不僅影響了其他流行音樂形式,也影響了嚴肅音樂的創(chuàng)作。


搖滾樂:

20世紀50年代后半期開始在美國興起的一種音樂形式。20世紀以后,在黑人音樂布魯斯的基礎上,吸取爵士樂的舞蹈節(jié)奏等因素,人們發(fā)展了一種新的布魯斯音樂——節(jié)奏布魯斯。50年代,人們又在節(jié)奏布魯斯的基礎上發(fā)展了搖滾樂。搖滾樂強調(diào)持續(xù)不斷的兩拍子的節(jié)奏型,充滿青春活力,深受青少年的歡迎,很快流行開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41637.html

相關閱讀:高一歷史下冊古代手工業(yè)的進步必修一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