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11
題。(
9
分)
人都是追求自由的
,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追求自由的人并不一定就有自由精神,甚至還有可能正好當(dāng)他自以為在追求和享受自由時,實際上卻在不自覺地“逃避自由”。中國傳統(tǒng)中兩種對自由的理解都屬于這種情況。
一種是老莊、禪宗的自然主義和虛無主義的理解,這就是順其自然,無欲、無為、無私、無我、無所求,破“我執(zhí)”,復(fù)歸于嬰兒,表現(xiàn)為狂、狷、痞,胡來,無法無天,但什么也做不成,什么也不想做,只想發(fā)泄、痛快、為所欲為。把人歸于自然,也就把人自身化為了虛無,人不再作為人來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自然本能,而是放棄自己的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聽?wèi){自己的本能欲望的導(dǎo)向,在自然本身中尋求怡然自得、無拘無束的感受。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實際上這里的“獨”并不具個人的獨立性的內(nèi)涵,它只是相對于人為的社會束縛來說才是獨立的,但在“天地”即自然中它卻是自我消融的,“相往來”的并不是“獨立的”個人和在他之外的天地,實際上只是同一個“獨一無二”的“天地精神”本身在自相往來。我把這種對自由的理解稱之為“無意志的自由”,它近似于西方人所說的“任意”,并非真正的自由意志。它的理論上的歸宿是動物式的本能沖動和欲望,不但不可能建立起個體獨立的自由人格,而且必然會被有組織的力量一個一個地收拾掉。顯然,從這種“自由”中絕對出不了“創(chuàng)新人才”,只會出“無用之材”,甚至“亂世之才”。
另一種是儒家對現(xiàn)存規(guī)范的自覺服從和堅守,這就是所謂“大丈夫精神”。儒家主張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力求達(dá)到“我欲仁斯仁至矣”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顯出一種比道禪精神更具一貫性的堅守原則的意志。因而雖屢經(jīng)道禪思想的破壞,卻最終還得靠它來收拾局面。然而,這里的“不逾矩”
的“矩”(以及“仁”)并不是自己的自由意志所選擇和確定下來的,而是在個體出生之前已經(jīng)被前定了的,它來自家族血緣的紐帶和等級關(guān)系。因此,在這里意志歸根結(jié)底并不是“立法者”,而只是“執(zhí)法者”,不是“自律”而是“他律”。如果說道禪的“自由”只是“無意志的自由”的話,那么儒家的意志則是“無自由的意志”,它們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所以,當(dāng)儒家要求人們“破心中賊”,把“小我”按照既定的倫常規(guī)范放大成為“大我”,以便“為天地立心”、達(dá)到“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境界時,他們其實與道禪精神有內(nèi)在的相通之處,都是把自己消融到作為既成事實的世界(自然、社會、宇宙)中去,以無意志為自己的意志,以無可選擇為自己的選擇。這是一種虛假的自由,一種自欺的妙法,或如魯迅所說的“瞞和騙的藝術(shù)”。這種“自由”同樣產(chǎn)生不了“創(chuàng)新人才”,而只能產(chǎn)生出“奴才”。
(節(jié)選自鄧曉芒《西方精神對我們的意義》)
9
.下列有關(guān)“無意識的自由”的解說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3
分)
A
.這種“無意識的自由”表現(xiàn)為順其自然,無欲無求,什么也不做,什么也做不成。
B
.這種“無意識的自由”是把人歸于自然,放棄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
C
.這種“無意識的自由”與西方的“任意”完全相同,并非真正的自由意志。
D
.這種“無意識的自由”的歸宿是動物性的本能和欲望,不可能建立起個體獨立的自由人格。
10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3
分)
A
.儒家對現(xiàn)存規(guī)范的自覺服從和堅守與老莊
、禪宗的自然主義和虛無主義內(nèi)在其實是相同的,都是一種自我在客觀世界中的消融。
B
.儒家的主張比道禪精神更具有堅守原則的意志,因為它雖屢經(jīng)道禪思想的破壞,卻最終還得依靠道禪來收拾局面。
C
.“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把“小我”按照既定的倫常規(guī)范放大成為“大我”,以無意志作為自己的意志,并不一定具有自由精神。
D
.道禪與儒家所崇尚的自由絕對產(chǎn)生不了“創(chuàng)新人才”,只會出“無用之才”,甚至“亂世之才”。
1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追求的“自由”具有怎樣的特點?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特點?你覺得怎樣才能有所改變?(
3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45872.html
相關(guān)閱讀:艾莉森?高普尼克《現(xiàn)在的輕人到底怎么了》閱讀答案
《從李煜詞看古典詩詞的精神世界》閱讀答案
閱讀《薦舉與科舉》
李澤厚《明清文藝思潮》閱讀答案
《情感邏輯 孫紹振》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