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德
”
如何不再難?
最近,社會道德領域的一些現(xiàn)象給人
“
冰火兩重天
”
之感。吉林長春一家小餛飩館的店主,收下乞討老人撿的游戲幣和圓鐵片,照樣送上熱騰騰的餛飩;河南鄭州賣饅頭的老太
7
“
無人售饃
”
,顧客自覺
“
天下無賊
”
,使人感到暖流涌動。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無人救助的場景、佛山
“
小悅悅
”
事件的傷痛,又讓人頗覺寒意襲來。
其實,在
“
冰火兩重天
”
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糾結的是
“
道德兩難
”
問題。當?shù)赖旅媾R現(xiàn)實風險,我們能否為道德埋單?如果見義勇為可能付出被誣陷的司法代價,老人倒下了扶還是不扶?如果救助傷者可能因救助不當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還是不救?當經濟快速攀升,社會急劇變遷,各種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彈轟擊傳統(tǒng)道德理念,我們又該如何堅守道德底線,重構道德世界?
這確實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嚴峻挑戰(zhàn),只有找準這一現(xiàn)實問題的
“
題眼
”
,才能找到破解的鑰匙。一方面,餛飩店主、售饃老太同樣面臨道德風險,卻用信任、愛心等樸素的情懷避免了
“
兩難
”
處境,帶來了良性的道德循環(huán),這說明人們并不乏道德良知與勇氣,個體的善行也能激發(fā)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負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們,如果好人屢屢受到誣陷訛詐,如果法律在關鍵時刻不能站在善良這一邊,如果社會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惡果,那么人們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濟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選擇獨善其身。
“
道德兩難
”
由此向社會現(xiàn)實提出了迫切的課題:營造道德踐行的社會環(huán)境,解除道德行為的后顧之憂。
讓道德不再為難,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價和成本,是破解
“
道德兩難
”
的現(xiàn)實路徑,也是描繪社會道德圖景的基礎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訴我們,道德不僅是個人的良知與修養(yǎng),更是社會共同的責任與擔當。這就需要執(zhí)法者守護道德底線,別讓常理推定淹沒道德情理;需要媒體堅守社會道義,不再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眾守望社會公德,不再只是針對他人而拋開自己去做道德評判。只有這些成為常態(tài),才能走出
“
道德兩難
”
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去修復和維護道德,才能為破解
“
道德兩難
”
提供更多現(xiàn)實支點,讓
“
兩難
”
變成受助者獲益、道德受鼓舞的
“
兩全
”
。
“
道德兩難
”
的存在,也在提醒我們,當經濟的洪流沖刷道德的堤岸,對道德的堅守與建設迫在眉睫,決不能讓道德
“
亡羊
”
了才想起
“
補牢
”
,
“
積重
”
了才想起
“
難返
”
。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深入探究道德問題的演化軌跡,照亮其曲折路途,療治其存在的病癥,以抓經濟搞改革那樣的干勁,腳踏實地致力于精神家園的建設,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與時代夢想相輝映的道德成果。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減)
5
.下列事件中出現(xiàn)的“道德兩難”困境沒有被突破的一項是(
)
A
.一方面,收下乞討老人撿的游戲幣和圓鐵片,有經濟損失;一方面乞討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愛心讓老板照樣送上熱騰騰的餛飩。
B
.一方面,河南鄭州賣饅頭的老太,
7
“無人售饃”;一方面,顧客自覺“天下無賊”,無人“順手牽羊”。信任讓彼此倍覺溫暖。
C
.一方面,倒地老人著實可憐,應當出手相幫;一方面,見義勇為可能付出被誣陷的司法代價。“扶老人”這樣簡單的事竟要糾結、躲避。
D
.一方面,
18
名路人對車輪下的“小悅悅”“視而不見”;一方面,拾荒老人陳賢妹,出手相幫。樸素的情懷,簡單的舉動,令眾人羞愧。
6
.下列關于解決“道德兩難”困境的措施,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br /> )
A
.法律在關鍵時刻應站在善良這一邊,營造道德踐行的社會環(huán)境,解除人們做出道德行為的后顧之憂。
B
.減少行善的惡果對社會心理的消極甚至負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價和成本,讓人們敢于行善。
C
.執(zhí)法者守護道德底線,別讓道德情理淹沒常理推定;媒體堅守社會道義,不再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負面事件的不良影響。
D
.公眾守望社會公德,不再只是針對他人去做道德評判;更多的人站出來去修復和維護道德,為破解“道德兩難”提供更多現(xiàn)實支點。
7
.怎樣理解“人們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濟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選擇獨善其身”,請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5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答案網(wǎng)整理
5. C
,
“‘
扶老人
’
這樣簡單的事竟要糾結、躲避
”
,正說明人們意識到
“
道德兩難
”
的困境,而不是解決了它。
6. C
,
“
別讓道德情理淹沒常理推定
”
曲解文意,應為
“
別讓常理推定淹沒道德情理
”
。
7.人們在情感有幫助他人的善良內心,但卻不敢輕易對他人出手相助。“小悅悅”事件中,十八個路人都不愿伸出援助之手,并非十八個路人都冷漠、都不愿救助“小悅悅”,而是救助了“小悅悅”怕給自己帶來麻煩,有時候這種“善舉”帶來的麻煩是有“善心”的人遭受很大的精神上的傷害和物質財富的損失,甚至付出司法的代價。(自編題: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45878.html
相關閱讀:“李白無論在美學理論上還是藝術實踐上”閱讀答案
《守護閱讀文化的價值質點》閱讀答案
選自樓宇烈《儒家思想與官僚文化》閱讀答案
《馬與龍的文化緣》閱讀答案及解析
閱讀“吊絲”一詞已成為很多輕人的自我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