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
20
題。
①中國歷史傳統(tǒng)富于傳說性質(zhì)的特點,使各種名列“正史”的著作也不能免俗。以居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為例,它就廣采博納了許多傳說,并對其中的某些內(nèi)容作了增刪,敘述上更富于文學氣。比如,秦始皇巡幸江東時,項羽夾在人群中觀看,傲然評論道:“彼可取而代也!”英豪之氣溢于言表。陳勝貧困時,對同伴說:“茍富貴,毋相忘。”氣概相差一籌,只念念于個人能否翻身轉(zhuǎn)運。而劉邦在咸陽看見秦宮殿的壯麗時竟失聲大叫:“大丈夫生世,當如是也!”一臉的貪婪與鄙俗,氣質(zhì)更低下了。關(guān)于項羽、陳勝、劉邦這三位著名反秦領(lǐng)袖在失意時各言其志的這些傳聞,前人往往視為司馬遷個人的文學性筆法,把它解作一種人物性格的對比描寫。其實差矣,司馬遷在這里肯定依據(jù)了民間傳說的某些材料,否則哪能描寫得這樣栩栩如生。
②《史記》中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史學家司馬遷一手“創(chuàng)作”的。離開民間傳說的哺育,個人的想像是達不到如此多樣化的地步的。司馬遷曾以“網(wǎng)羅天下放失(佚)舊聞”作為自己治史活動的座右銘。他公開宣布,自己非常重視參考、吸收民間傳說。再如《鴻門宴》這樣的場景,當事人早已死盡,又無官方的詳細記載予以披露,司馬遷的想像力再豐富,也不可能活現(xiàn)出如此生動的個性沖突的戲劇性場面。其中“項莊舞劍”一段,與后代民間說書的風格十分接近,與其說是后來的民間說書藝人受了《史記》這部巨著的影響,還不如說二者同受漢代及以后的民間傳說形式的影響。司馬遷的這種態(tài)度,對以后史學界有直接影響。“二十四史”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間傳說,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從中勾勒出一部“中國正史中的民間歷史傳說大系”。當然,這還不包括那些為數(shù)更多的稗史、遺聞、野語、歷史演義和歷史劇里的歷史傳說。如果把二者加在一起,總量將在被視為“寶庫”的希臘神話傳說和印度故事之上。
③中國三千以上文字記載的歷史,產(chǎn)生了龐大的文獻記錄。從春秋時代,中國歷史著作就一直沒有斷絕過,形成了傳統(tǒng)。從漢朝始,每代統(tǒng)治者都要動用大量的人力進行官方的修史活動。民間的歷史著述也很繁多。即使在社會動蕩、文明解體的南北朝時代,這一傳統(tǒng)也未從根本動搖。其結(jié)果是形成了一個無論從數(shù)量上看,還是從時間跨度上看,都十分驚人的歷史記錄體系。
17
.對第①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
)
A
.以《史記》為代表的“二十四史”因為采用民間傳說撰寫歷史,所以形成了我國歷史傳統(tǒng)富于傳說性質(zhì)的特點。
B
.司馬遷對項羽、陳勝、劉邦這三位著名反秦領(lǐng)袖的描寫并不屬于文學性筆法,只不過是采納了民間傳說的某些材料而已。
C
.離開了民間傳說,像司馬遷這樣的史學家就不可能撰寫出真正的歷史著作。
D
.多樣化的想像是司馬遷能在《史記》中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18
.根據(jù)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
)
A
.因為“二十四史”中大多數(shù)歷史著作吸收了民間傳說,所以據(jù)此編寫出一部“中國正史中的民間歷史傳說大系”是完全可以的。
B
.《史記》是“二十四史”中首部借鑒民間傳說來撰寫歷史的史學著作。
C
.把“二十四史”中的民間傳說和真實的歷史故事加起來,數(shù)量將超過希臘神話和印度傳奇故事。
D
.官方修的所謂“正史”和民間的歷史著作構(gòu)成了十分驚人的歷史記錄體系。“正史”中的民間傳說成分少一些,民間歷史著作中民間傳說則多一些。
19
.第②段畫線句子“司馬遷的這種態(tài)度,對以后史學界有直接影響”中的“這種態(tài)度”具體指什么?簡要概括這種“影響”的具體內(nèi)容。(
6
分)
20
.當前“戲說歷史”已漸成一種電視時尚,《康熙微服私訪記》《戲說乾隆》《鐵齒銅牙紀曉嵐》《還珠格格》等等,真是層出不窮。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專家看法不一。參考本文的有關(guān)觀點,談?wù)勀銓@種現(xiàn)象的認識。(
6
分)
參考答案:
17
.
D
(
A
從全文第一句看,該項當為因果顛倒;
B
從原文來看,作者并未否認這種描寫中的文學性筆法,只是說不是“司馬遷個人的文學性筆法”,即不是個人創(chuàng)作,而是“肯定依據(jù)了民間傳說的某些材料”來寫的;
C
“不可能撰寫出真正的歷史著作”說法絕對化,應(yīng)為“不可能寫出這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18
.
B
(
A
不是“大多數(shù)”而是“全部”;
C
應(yīng)是“二十四史”中吸收的民間傳說加上稗史、遺聞等;
D
“正史中的民間傳說成分少一點,民間歷史著作中民間傳說則多一些”文中無此說。)
19
.(
1
)廣采博納許多傳說,并對其中的某些內(nèi)容加以增刪,敘述上更富于文學氣(答“網(wǎng)羅天下放失
<
佚
>
舊聞”算對,答“非常重視參考、吸收民間傳說”也算對。)(
2
)正史和野史中都吸收民間傳說,且數(shù)量可觀。(其中第(
1
)問
3
分,第(
2
)問
3
分。)
20
.可從兩個角度來談:一是支持以“尊重歷史,再現(xiàn)歷史”為原則的“正說”;二是支持把“重寫歷史,藝術(shù)表達”作為原則的“戲說”。(有觀點有原則得
2
分,能展具體闡述進行分析佐證得
4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48149.html
相關(guān)閱讀:《我為何拒絕速讀》閱讀答案
《網(wǎng)絡(luò)廣告》閱讀答案
《中華文化的最大特質(zhì)》閱讀答案
《“沙灘文化”研究》閱讀答案
《文學痛苦指數(sh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