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
中國傳統(tǒng)的讀書法,講得最親切有味的無過于朱熹。
古今中外論讀書,大致都不外專精和博覽兩途。“
專精”
是指對古代經(jīng)典之作必須下基礎工夫。古代經(jīng)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盡讀。像清代戴震,不但“
十三經(jīng)”
本文全能背誦,而且“
注”
也能背涌,只有“
疏”
不盡記得,這種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為我們的知識范圍擴大了無數(shù)倍,無法集中在幾部經(jīng)、史上面。但是我們若有志治中國學問,還是要選幾部經(jīng)典,反復閱讀,雖不必記誦,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錫在他的《四庫提要辯證》的序錄中說:“
董遇謂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固是不易之論。百遍縱或未能,三復必不可少。”
至少我們必須在自己想進行專門研究的范圍之內,作這樣的努力。不但中國傳統(tǒng)如此,西方現(xiàn)代的人文研究也還是如此。
精讀的書給我們建立了做學問的基地;有了基地,我們才能擴展,這就是博覽了。博覽也須要有重點,不是漫無目的的亂翻,F(xiàn)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古人所謂“
一物不知,儒者之恥”
,已不合時宜了。所以我們必須配合著自己專業(yè)去逐步擴大知識的范圍。博覽之書雖不必“
三復”
,但也還是要擇其精者作有系統(tǒng)的閱讀,至少要一字不遺細讀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
快讀” “
跳讀”
。朱子曾說過:讀書先要花十分氣力才能畢一書,第二本書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來越省力,也越來越快。這是從“
十目一行”
到“
一目十行”
的過程,無論專精和博覽都無例外。
讀書要“
虛心”
,這是中國自古相傳的不二法門。朱子說得好:“
讀書別無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來崖去,自己卻未先要立意見,且虛心,只管看。看來看去,自然曉得。”
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實是最聰明的方法。我勸青朋友們暫且不要信今天從西方搬來的許多意見,說甚么我們的腦子已不是一張白紙,我們必然帶著許多“
先入之見”
來讀古人的書,“
客觀”
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話。正因為我們有主觀,我們讀書時才必須盡最大的可能來求“
客觀的了解”
。事實證明:不同主觀的人,只要“
虛心”
讀書,則也未嘗不能彼此印證而相悅以解。
“
虛”
和“
謙”
是分不開的。我們讀經(jīng)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學術價值的今人之作,總要先存一點謙遜的心理,不能一開始便狂妄自大。這是今天許多中國讀書人常犯的一種通病,尤以治中國學問的人為甚。他們往往“
尊西人若帝天,視西籍如神圣”
,憑著平時所得的一點西方觀念,對中國古籍橫加“
批判”
,如果有人認為這是“
創(chuàng)造”
的表現(xiàn),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費時間去讀中國書。倒不如像魯迅所說的“
中國書一本也不必讀,要讀便讀外國書”
,反而更干脆。不過讀外國書也還是要謙遜,也還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當然是可以“
批判”
的,古書也不是沒有漏洞。朱子說:“
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縫,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開,不是渾淪底物,硬去鑿。亦不可先立說,拿古人意來湊。”
讀書得見書中的“
罅縫”
,已是有相當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學便能達得到的境界。“
硬去鑿” “
先立說,拿古人意來湊”
卻恰恰是今天中國知識界最常見的病狀。有志治中國學問的人應該好好記取朱子這幾句話。
“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是每一個真正讀書人所必須力求達到的最高階段。讀書的第一義是盡量求得客觀的認識,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
創(chuàng)造力”
,能“
發(fā)前人所未發(fā)”
。
只有溫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陳才能出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顛撲不破的關于讀書的道理。
(選自《悅讀》,
第9
期,有刪節(jié))
6
.下列對作者“
讀中國書的方法和態(tài)度”
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
專精”
閱讀,就是對古代經(jīng)典之作必須下基礎工夫,要選幾部經(jīng)典反復閱讀,雖不必全部背誦,但至少“
三復”
,達到“
熟”
的程度。
B
.“
博覽”
是在“
專精”
的基礎上的擴展閱讀,必須配合著自己的專業(yè)去逐步擴大知識的范圍,要有目的地擇其精者作有系統(tǒng)的閱讀,至少要一字不遺細讀一遍。
C
.就態(tài)度而言,作者強調要“
虛心”
,要靜心地讀,反復地讀,讀來讀去就不會有“
先入之見”
,做到尊重經(jīng)典的客觀內容,達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
.作者認為我們讀經(jīng)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學術價值的今人之作,要有“
謙遜”
的態(tài)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開始便狂妄自大,憑著平時所得的一點西方觀念,對中國古籍橫加批判。
7
.“
中國傳統(tǒng)的讀書法,講得最親切有味的無過于朱熹”
,下列說法完全屬于朱熹觀點的一項是
A
.讀書先要花十分氣力才能畢一書,第二本書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來越省力,也越來越快,從“
十目一行”
到“
一目十行”
,無論專精和博覽都無例外。
B
.讀書別無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來崖去,自己卻未先要立意見,且虛心,只管看?磥砜慈,自然曉得。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C
.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縫,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開,不是渾淪底物,硬去鑿。亦不可先立說,拿古人意來湊。
D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固是不易之論。讀書百遍或許不能夠做到,但是反復讀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8
.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清代學者戴震堪稱“
專精”
讀書的典范,他對十三經(jīng),除了“
疏”
不盡記得外,經(jīng)文與“
注”
全都能夠背誦下來,作者認為現(xiàn)在讀書做學問的人必須具備這番基礎功夫。
B
.作者認為,“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是每—
個真正讀書人所必須力求達到的最高階段,強調讀書的第一要義是盡量求得客觀的認識,而不是急于橫加“
批判”
。
C
.魯迅的話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憤之詞,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議魯迅,矛頭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對中國古籍橫加“
批判”
并認為這是一種“
創(chuàng)造”
的人。
D
.發(fā)現(xiàn)古書的漏洞,不是初學者能達到的境界,在沒有達到相當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對古書中的漏洞“
硬去看”
;或者“
先立說,拿古人意來湊”
。
[
答案] 8.6. C
7. C
8. A
[
解析] 8.6. “
達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是誤解了原文“‘
虛心’
讀書,則也未嘗不能彼此印證而相悅以解”
的意思;且誤解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不會有先入之見”
完全否定主觀不對。
7. A“
這是從‘
十目一行’
到‘
一目十行’
的過程,無論專精和博覽都無例外”
是作者的體會;B“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出自蘇軾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D
是余嘉錫對漢代學者董遇讀書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論。
8. “
作者認為現(xiàn)在讀書做學問的人必須具備這番基礎功夫”
有誤,從原文看,知識爆炸的現(xiàn)在,這種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448152.html
相關閱讀:宗白華《悲劇的與幽默的人生態(tài)度》閱讀答案
在詩與思的辯難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來自同樣“富有熱情與痛
《墨家剎那輝煌之后為何在歷史上失蹤了?》閱讀答案及解題指導
季羨林《中國文化的內涵》閱讀答案
《歷史性的活化、延伸與推進》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