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fèi)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清?梅曾亮《缽山余霞閣記》閱讀答案(附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缽山余霞閣記 清梅曾亮 江寧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適于野者,惟西城缽山,吾友陶子靜偕群弟讀書所也。因山之高下為屋,而閣于其嶺。曰余霞,因所見而名之也。 俯視,花木皆環(huán) 缽山余霞閣記  
清·梅曾亮
江寧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適于野者,惟西城缽山,吾友陶子靜偕群弟讀書所也。因山之高下為屋,而閣于其嶺。曰“余霞”,因所見而名之也。
俯視,花木皆環(huán)拱升降;草徑曲折可念;行人若飛鳥度柯葉上。西面城,淮水縈之。江自西而東,青黃分明,界畫天地。又若大圓鏡,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東南萬屋沉沉,炊煙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風(fēng)繞之,左引右挹,綿綿緡緡⑴,上浮市聲,近寂而遠(yuǎn)聞。
甲戌春,子靜觴同人于其上,眾景畢觀,高言愈張。子靜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鑿石而引之,決版⑵而導(dǎo)之者也,故善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煙景焉,一俯仰之間,而遁乎萬里之外,故善為文者,無失其機(jī)。”管君異之曰:“陶子之論高矣,后說者,如斯閣亦有當(dāng)焉。”遂之為書記!                
《柏枧山房文集·卷十》
【注】:⑴緡緡:連綿不斷的樣子。⑵決版:決堤。版,版筑,用兩板相夾,裝滿泥土,用來筑土墻、河堤。
22
.下列有關(guān)本文文化常識的解說,錯(cuò)誤的一項(xiàng)是(
2
分)

A
.“江寧”,即南京,南京的別稱還有金陵、石頭城。

B
.按干支紀(jì)法,“甲戌”之后的一是“乙亥”。

C
.“江自西而東”,這句中的“江”專指的是“長江”。

D
.“陶子”是對“陶子靜”的昵稱,是略縮語的用法。
23
.文中實(shí)寫了閣上“俯視”所見的景致,而虛寫閣上仰觀的一句是“


”。(
2
分)
24
.本文由寫景而論文,陶子靜、梅曾亮就“善為文”分別論述了自己的觀點(diǎn),其異同在于:⑴不同:

;⑵相同:


4
分)
25
.管君認(rèn)為梅曾亮的說法與“余霞閣”的閣名“當(dāng)”(相符),是因?yàn)椋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分)
參考答案:
四、閱讀下文,完成第22
—25
題。(11
分)
22
.(2
分)D
 23
.(2
分)曰‘余霞’,因所見而名之也。24
.(4
分)⑴陶強(qiáng)調(diào)寫文章應(yīng)注重積累,梅強(qiáng)調(diào)寫文章應(yīng)捕捉靈感(2
分);⑵主張行文自然(2
分)25
.(3
分)梅所說的靈感與閣上所見的“余霞”,一樣美妙絢麗,但又都是稍縱即逝、難以捕捉的。
【參考譯文】:
江寧城,山占了一半。那便于人們游玩而又有郊野之趣的,只有西城的缽山,這也是我的朋友陶子靜和他的眾位兄弟讀書的地方。他們順著山勢的高低造了房子,在山頂上建了一座閣,取名“余霞”,是按照眼中所見之景而題的名字。

從余霞閣往下看,花木隨山勢高低而生,團(tuán)團(tuán)環(huán)抱著山峰。長滿草的曲折小徑,一條一條,清晰可數(shù),行路的人就像飛鳥在樹的枝葉上掠過一樣。城西面的秦淮河縈回環(huán)繞著,長江由西向東奔騰而去,天青水黃,顏色對照分明就像一條線一樣劃開了天地。那平放在樹木外面的一面大圓鏡,便是莫愁湖。那東南面遍地的房屋密密麻麻,屋上升起的炊煙像站立的人,各自在張望顧盼,微風(fēng)吹來,好像從左右不同的方向牽引著它,連綿不斷地向上飄去。微風(fēng)將山下鬧市喧嘩之聲傳到山上,近處的聽不到,而遠(yuǎn)處的隱隱約約可以聽到。

甲戌的春天,陶子靜在余霞閣設(shè)酒宴款待各位朋友,所有的景致都呈現(xiàn)在眼前,大家高談闊論,更加無拘無束。子靜說:“文章這件事情,好像山上的云自然地冉冉升起,又如江河中的水汩汩地自然流著,不是鑿開山石就可以引出云來,決開河堤就可以引出水來的。所以會做文章的人,一定要有所待。”我說道:“文章在天地間,也好比云煙景物一般,一會兒的功夫已逃在萬里以外。所以善于做文章的人,一定不會失掉時(shí)機(jī)。”管君聽了說:“陶君的言論高明極了。后面梅君所講的這番話,對余霞閣來說,兩者倒是相當(dāng)?shù)摹?rdquo;于是我就寫了這篇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50198.html

相關(guān)閱讀:《歸去來兮辭?序》閱讀答案(附翻譯)
“民貧,則奸邪生”閱讀答案及翻譯
“郭成,四川敘南衛(wèi)人”閱讀
“司馬朗字伯達(dá),河內(nèi)溫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詹鼎傳》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