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倒幕運動的興起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倒幕運動的興起:

1、尊攘派變成倒幕派:
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使尊攘派認識到:單純“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體制,擺脫封建束縛,決不能克服民族危機,建立富強國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決條件。以后,尊攘派以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后,因積弱而被列強宰割作為教訓,決定奮起自強。自強首先要振興工商業(yè),實行開國,擴大對外貿易,以集中政治軍事資金。在此以前,尊攘派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號。到了此時,根本戰(zhàn)略應由攘夷轉為倒幕,并為倒幕而要求“開國”,于是放棄了攘夷論。就這樣,尊攘派變成了倒幕派,這是幕末政治斗爭形勢的重要轉變。
2、領導者:
高杉晉作、維新三杰(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xiāng)隆盛)
3、根據地:西南四強藩(長州、薩摩、土佐、肥前)
4、“大政奉還”:
(1)起因:
①農民和市民暴動,極大地支持、推動了倒幕運動的發(fā)展。
②倒幕派加緊倒幕運動的準備;
③京都朝廷的支持。
(2)經過:
1867年10月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還給了天皇,標志著持續(xù)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治結束。
第二次征長戰(zhàn)爭之后,幕府已失去統治日本的能力。土佐藩的維新志士坂本龍馬極力提倡“大政奉還論”,大政奉還的主要內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權交還給朝廷”,“設立上下兩個議會”,“訂立憲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內豐信認為新立法機關的首長應仍然由將軍擔任,于是他便寫了一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呈給幕府。當德川慶喜收到這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后,便一口答應大政奉還的要求,因為幕府可以籍著大政奉還重新掌握統治日本的權力。
10月24日德川慶喜假意向朝廷提出辭職,將政權交還明治天皇,企圖在形式上讓天皇執(zhí)政,而自己在天皇之下掌握實權,史稱“大政奉還”。


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的根據地的原因:

(1)政治上:大名們不滿幕府的統治,要求改革,實現富國強兵;幕府的鎮(zhèn)壓政策、西方列強的加緊侵略;倒幕派掌握了藩政。
(2)經濟上:經濟發(fā)展較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3)軍事上:建立起了新式軍隊,購買了先進的武器。
(4)領導方面:倒幕派掌握了藩的政權,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xiāng)隆盛等領導正確。
(5)群眾基礎:農民、市民等積極支持參與倒幕運動。



大久保利通:


1830—1878,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重臣。通稱正助,后稱一藏,號甲東。出身于薩摩藩鹿兒島下加治屋町的一個下級武士家庭。早年屬藩政改革派。慶應年間參加倒幕運動,成為倒幕派中心人物。曾與西鄉(xiāng)隆盛、木戶孝允等領導建立薩長反幕聯盟(1866),制定舉兵討幕計劃(1867)。1868年第二次征長戰(zhàn)爭期間,薩摩藩拒絕出兵。為推進倒幕工作,大久保和西鄉(xiāng)隆盛一起在朝廷、幕府、諸藩之間進行活動。1868年1月3日“王政復古”政變成功。維新政府成立后,1868年任參與,翌年任參議。明治四年(1871)6月任大藏卿。11月隨從巖倉具視全權大使赴歐美考察。在德國,大久保對德國宰相俾斯麥佩服得五體投地,決定回國按照德國模式經營國家。1873年5月回國就任參議,反對西鄉(xiāng)隆盛等主張的“征韓論”。11月兼任內務卿,努力推行地稅改革和殖產興業(yè)政策,對外則侵略中國臺灣,親自到中國和清政府談判臺灣問題,逼迫清政府交付50萬兩賠款。1875年派遣軍艦炮擊朝鮮江華島。1877年鎮(zhèn)壓西鄉(xiāng)隆盛的叛亂。同年授予勛一等旭大授章,敘正三位,和西鄉(xiāng)隆盛、木戶孝允合稱“明治維新三杰”。1878年5月14日,在東京紀尾井坂被不滿士族島田一郎等刺死。后刊有《大久保利通日記》二卷、《大久保利通文書》十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53670.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國共的十年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