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中的知識分子形象》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文學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 中外文學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風景線:知識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為獲得贊美的主角。 ② 新文學運動以,魯迅的《孔乙己》、葉圣陶描摹灰 文學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裴毅然

中外文學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風景線:知識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為獲得贊美的主角。

新文學運動以,魯迅的《孔乙己》、葉圣陶描摹灰色知識分子的《潘先生在難中》、錢鐘書的《圍城》等名著名篇,瞄準的對象盡是知識分子。上世紀五十代以后,在知識分子逐漸陷入整體挨批的社會大氛圍下,從思想界到文學界,知識分子全得低頭認罪,成為必然自覺改造的對象,文學形象中的知識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進入九十代,從特定意義上,知識分子仍然是社會上的弱者,因為誰都可以扯上知識分子開罵一通。王朔說知識分子“
不罵白不罵”
,并不僅僅是王朔個人的“
美學投機”
或“
藝術(shù)選擇”
,實際上代表著整個社會審美的某種價值趨向。

中國文學盡拿知識分子“
開涮”
,乃是一個有趣的研究課題,
本人試析一二。

知識分子有能力參預(yù)各項社會活動,有可能躋身權(quán)益分配之列,社會身份十分微妙,處于不上不下的中間階層。因掌握知識,知識分子自必懷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輩,不安于既有現(xiàn)狀。行高于眾、品異于俗,知識分子的英雄自畫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張,主客觀之間存在相當差距。在群俗看,便很有點脫離現(xiàn)實做白日夢的味道,可嘲可笑之處多多,即富含“
可嘲笑因素”
、“
可打趣內(nèi)容”
。聰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大好賣點。這可以說是知識分子何以成為“
嘲笑主角”
的最重要之因素。

無論中外,相對識文斷字的知識分子,工農(nóng)社會地位更低,處于社會最低層。尤其在舊時中國,不少工農(nóng)連基本生存條件都不具備。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強大社會心理定勢。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延安文藝座談會后掀起的文藝工農(nóng)化運動,除了現(xiàn)實政治因素,從審美角度也倚于這一社會心理定勢。否則,工農(nóng)化何以會于短時期內(nèi)得到文藝界的廣泛認同?

由于知識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處何地有癢癢肉,知道哪兒隱藏著最豐富的“
礦藏”
,一舉刨一扛鎬的“
第一感覺”
都往那兒匯聚,這樣便從創(chuàng)作頭上決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關(guān)鍵又在于細節(jié)與深度,對作家說最容易寫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會效應(yīng)也較好,上面不會怪罪,下面不會得罪,官不厭民不嫌,就像相聲演員最好的開涮對象總是自己。既然將鏡頭對準了知識分子,那么還能不搞出幾聲笑?誰身上還能沒有一點可資嘲笑的“
不完善”
之處?

孔孟以降,中國士人審美習俗便形成強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勢,以過去否定現(xiàn)實。“
三代文武”
,標榜至今。厚古薄今,從習慣上養(yǎng)成了中國學者拒絕接受新事物的審美傳統(tǒng)——“
以新為不可知,以舊為不可易”
。

一九八?代中期呼嘯文壇的“
尋根派”
,呼吁從民族精神與傳統(tǒng)文化特質(zhì)中找尋現(xiàn)代社會的“
自我”
,期望從歷史中找到自己的“
根”
,從寧靜鄉(xiāng)村處尋找文化根,從遙遠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現(xiàn)代社會所缺乏的“
根”
。李杭育的《最后一個漁佬兒》,從思想傾向上,表現(xiàn)出追懷上世紀五六十代的農(nóng)業(yè)文明,表現(xiàn)出追慕落后的趨向,但從審美上卻因這一“
向后看”
得到價值支撐,覓得內(nèi)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現(xiàn)代文明。而知識分子又總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與“
向后看”
的審美定勢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識分子便成了一塊滋味多多的“
癢癢肉”
。

二十世紀的中國,現(xiàn)代精神與審美觀點均處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舊矛盾交聚匯集,以“
舊”
笑“
今”
也是一種必然。恰好多讀了幾書的知識分子又是公認的新派人物,多有與眾不同之處,被俚俗們拎出當當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當社會處于急劇轉(zhuǎn)型時期,新派人物嘲笑舊式人物總是“
夏瑜”
式的孤掌難鳴,不成氣候缺乏呼應(yīng),而舊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則是一呼百諾,激掌一片。 因此,審美上從就是偏舊不偏新,魯迅的《藥》中,最好笑的人物還是那個“
瘋子”
夏瑜。
?
習慣成自然,既然知識分子這一頭總是自我嘲笑,并不斷提供這樣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頭自然而然也就養(yǎng)成俗眾對知識分子的一種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謂時髦的“
賣點”

?
當然,只要知識分子還作為某種社會集團有別于工農(nóng),只要知識分子還只能由自己寫自己,只要知識分子還因為掌握知識而成為社會關(guān)注點,那么,文學中的這一“
知識分子待遇”
怕是還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會知識化,全都成為知識分子,才有可能免卻這一“
待遇”
。
1.
把下列語句組織起填入第⑩
段方框中,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
(2
分)

等到新思想最終戰(zhàn)勝舊思想

再回頭去嘲笑舊式人物

如《藥》中新派人物夏瑜

好象也沒了多大意思

甚至連嘲笑權(quán)都沒有呢

新派人物亦隨之失去“
新”

A.③①②⑤④⑥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⑥②④ D.③④②⑤①⑥
2.
第⑥
段加點詞“
礦藏”
在文中的含義是 。(2
分)
3.
第⑧
段,作者列舉“
尋根派”
和《最后一個漁佬兒》的目的是什么?(3
分)
4.
第⑩
段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試舉出其中一種并說說這樣寫有什么作用?(3
分)
5.
下列分析“
中國文學盡拿知識分子‘
開涮’”
的原因,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海?)(2
分)
A.
作家們創(chuàng)作喜歡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B.
自古就有嘲笑知識分子的審美背景。
C.
人們普遍同情弱者的社會心理定勢。
D.
知識分子本身微妙的社會身份因素。
6.
作者對未知識分子在文學中的“
待遇”
持什么觀點?聯(lián)系實際,談?wù)勀銓ψ髡哂^點的看法?(5
分)
【答案】:
1
、C
2
、作家寫作中可以被用嘲笑的知識分子的缺點和弱點。或知識分子身上可資嘲笑的“
不完善”
之處。
3
、中國學者有厚古薄今、拒絕接受新事物的審美傳統(tǒng)(1
分);審美上喜歡“
向后看”
(1
分);而知識分子又總是文明的代表者,與“
向后看”
的審美定勢形成巨大反差,因而總被嘲笑(1
分)。
4
、作者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1
分),把新派人物比作魯迅小說里的人物“
夏瑜”
(1
分),形象生動地表達了“
審美上從就是偏舊不偏新”
的觀點(1
分);或作者運用對比論證的手法(1
分),把新派人物嘲笑舊式人物總是孤掌難鳴和舊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則是一呼百諾的現(xiàn)狀進行對比(1
分),突出地表達了“
審美上從就是偏舊不偏新”
的觀點(1
分);或作者運用舉例論證的手法(1
分),通過例舉人們熟悉的魯迅作品中“
夏瑜”
的結(jié)局(1
分),形象生動地表達了“
審美上從就是偏舊不偏新”
的觀點(1
分)。
5
、B
6
、作者認為(1
分),只要知識分子還有別于工農(nóng),只要知識分子還只能由自己寫自己,只要知識分子還是社會的關(guān)注點(1
分),中國文學拿知識分子“
開涮”
還會繼續(xù)下去(1
分)。
我同意作者的觀點(1
分),因為中國文學歷有嘲笑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知識分子就有虛偽猥瑣等性格特點(1
分),所以,它還可以成為人們繼續(xù)寫作的資(1
分)。
我不同意作者的觀點(1
分),因為盡管中國文學有嘲笑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但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在社會發(fā)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們是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當這些特點被人們認識到以后(1
分),人們會改變過去的做法,在文學中贊美知識分子(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56592.html

相關(guān)閱讀:《守護閱讀文化的價值質(zhì)點》閱讀答案
高考時文短評系列訓練(附答案)
“詞在發(fā)展的初期,普遍被視為“小道””閱讀答案
《堂堂書陣百重關(guān)》閱讀答案
《中國傳統(tǒng)思維與近代科學》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