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師手記:2010年高考復習備考(歷史)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2009年名師手記之篇:18位一線名師主講,導引考點,歸納,辨析真題,點亮2010年備考的明燈!

  第1講 古代中國的制度

  【要點】

  (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4)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復習思路】

  復習本講要突出一條主線,抓住兩個重點。一條主線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也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制度。兩個重點:一是“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的建立,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二是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復習時注意理解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注意把握同一歷史時期相關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注意形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fā)展演變的整體線索。

  預計2010年高考,本講知識在選擇題、探究題等題型中均有可能出現(xiàn),內(nèi)容上會著重考查我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以及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為表里的關系,同時考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和發(fā)展中呈現(xiàn)的趨勢。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提倡制度創(chuàng)新,因此與社會現(xiàn)實相結合在高考中必將有較大的體現(xiàn)。

  【知識歸納】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nèi)容

  1.分封制

  (1)目的:周王朝想通過建立子國的方式來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2)內(nèi)容: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宗法制

  (1)目的:為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chǎn)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內(nèi)容:通過血緣的關系,確立起一整套土地、財產(chǎn)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無論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度(宗法法的核心)。嫡長子是土地、財產(chǎn)和權力的主要繼承者。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嫡長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為小宗。

  (3)宗法制特點:①最大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xiàn)就是分封制),“家” 和“國”密切結合;②保證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等級森嚴。

  (4)作用: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強化王權。

  二、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始皇帝”與三公九卿

  1.“始皇帝”的來歷:秦王嬴政統(tǒng)一天下后,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把“皇帝”,作為自己的名號。嬴政宣布自己為“始皇帝”,認為“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2.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指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jiān)察百官)、太尉(協(xié)助皇帝管理軍務);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許多重要官職。

  (二)廢分封,置郡縣

  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な侵醒胝韵伦罡叩囊患壍胤叫姓䴔C構,郡設郡守、郡丞和郡尉;縣是郡的下級地方行政機構,縣設縣令、縣丞和縣尉?h以下設鄉(xiāng)、里等基層機構。與行政相適應,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級官僚體系。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

 、購氐状蚱屏藗鹘y(tǒng)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谟欣诜饨ń(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對鞏固國家統(tǒng)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消極:

 、偾爻揽炕实鄣膶V茩嗤,加強對人民的壓榨,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階級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幾年后土崩瓦解。

 、谠谝欢ǔ潭壬嫌绊懥酥袊、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發(fā)展。

  三、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中央、地方雙管齊下)

  (1)措施:① 置中朝(內(nèi)朝:尚書臺):成為朝廷的決策機構;外朝(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為執(zhí)行機構;目的: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② 設刺史:位卑權重,代表中央監(jiān)察地方(包括諸侯和地方高官)。(但到了東漢,刺史逐漸演變成郡縣之上的地方行政長官) ③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諸侯國問題。

  (2)影響:鞏固和發(fā)展大一統(tǒng)的局面,促進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權力的過于集中也帶來一些弊端,東漢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與宦官互相傾軋,導致政局長期動蕩。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

  (1)三省職權:決策機構:中書省;審核機構:門下省;行政機構:尚書省;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2)作用: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分割了相權,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3.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權、與削弱地方權力兩方面)

  (1)收精兵:設置三衙統(tǒng)兵和樞密院調(diào)兵相互牽制,有利于皇帝控制軍權;并按強干弱枝、守內(nèi)虛外原則部署兵力

  (2)削實權:削弱或剝奪宰相、節(jié)度使等的權力;(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的辦公機構,用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鹽鐵、度支、戶部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在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有權向朝廷直接奏報;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3)制錢谷:由轉(zhuǎn)運使把地方財賦運到中央。目的:使地方失去割據(jù)的財政基礎

  4.元加強中央集權

  (1)中央: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管理機關;設御史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關;設宣政院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

  (2)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

  評價:為我國以后的行政劃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礎;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融合,加強了中央集權。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趨勢:以皇權至高無上的核心;歷朝歷代積極調(diào)整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偟膩碚f: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分散削弱,地方權力不斷消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同時,為了強化專制統(tǒng)治,歷代不斷調(diào)整變革監(jiān)察體制,選官制度。

  自始至終:充斥著皇帝與丞相,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這種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難免人浮于事。地方?jīng)]有相應的自主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與前面的秦時中央集權的影響結合起來。)

四、了解明朝內(nèi)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1.明清專制皇權的加強

  (1)明太祖廢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朝設立內(nèi)閣:明太祖設立殿閣士(僅備顧問兼協(xié)理奏章,并不參與決策);明成祖設立內(nèi)閣; 內(nèi)閣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nèi)侍機構,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chǎn)物。

  (2)清初承襲明制,設內(nèi)閣管理日常事務,軍國大事由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清朝設軍機處:雍正帝設軍機處。

  清朝設軍機處:為處理西北的緊急軍務,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

  權限:上傳下達(皇帝政令的傳達部門)

  積極作用:簡化處理政務手續(xù),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結果: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標志: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

  2.明清君主專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君主專制,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容易出現(xiàn)暴政;官吏惟上是從,助長官場因循守舊之風;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造成個人自然權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會基礎,妨礙社會進步等。

  【真題再現(xiàn)】

  例題1 (2008·江蘇卷)“齊人”、“魯人”、“楚人”這種表述,逐漸讓位于以行政區(qū)劃為籍貫的表述,造成這一變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たh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解析】C 西周時實行分封制,分封了齊國、魯國、燕國等,后又分封了楚國等。“齊人”、“魯人”、“楚人”的表述顯然是因分封而來。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了郡縣制,分封制被徹底打破,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故應選C項。

  【名師點睛】此題考生出錯的原因是分不清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關系,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掌握分封制的瓦解,理解分封制的消亡和郡縣制的興起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考生要注意從制度的變化來理解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分封制本身的弊端隨時間的推移而日益顯露出來,周王直轄地越來越小,一些諸侯國勢力越來越大。維持分封的宗法血緣紐帶松弛,加之周王室的衰微,導致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動搖,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廢分封、行縣制,秦統(tǒng)一天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建立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

  例題2 (2009·蘇州五市三區(qū)高三調(diào)研)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一書中曾這樣描述我國古代的君臣關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系從坐到站再到跪,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特點是

  A。等級制度越加嚴格 B。君臣關系越加緊張

  C;蕶嗖粩嗉訌 D。對地方控制越加規(guī)范

  【答案解析】C 此題考查考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從題干材料所描述的君臣關系看,大臣的地位是越來越低,這是由于皇權的不斷加強而造成的。

  【名師點睛】此題考生出錯的原因是不能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歷史現(xiàn)象。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用唯物史觀分析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演變及影響,而君臣關系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忌趶土曋幸⒁庹_認識君主專制。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建立在封建經(jīng)濟基礎之上,與中國的封建生產(chǎn)方式相適應;它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為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同時,它也是歷代封建王朝中后期腐敗的根源;到了封建社會后期,這種制度愈來愈加強,并且趨于反動,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第2講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復習要點】

  (1)雅典民主政治

  (2)羅馬法

  【復習思路】

  復習本講要一要注意理清兩條線索:一是雅典民主制的孕育、發(fā)展;二是羅馬法的創(chuàng)立、完善與發(fā)展。二注意把握這兩個大方面的相關知識:希臘民主政治的形成、發(fā)展、特點和影響;羅馬法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意義和局限性。三要形成一個觀點:希臘的奴隸主民主政治和羅馬的法律制度,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發(fā)展演進留下了寶貴遺產(chǎn)。

  復習時注意注意把握希臘民主政治與羅馬法律,都屬于上層建筑方面的知識,應結合背景把握其形成的原因、條件;并要準確把握、分析其具體內(nèi)容。還要結合歷史的發(fā)展運用哲學常識分析其意義、影響。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城邦、政體、城邦公民、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寡頭制、僭主制、羅馬執(zhí)政官、元老院、元首制、羅馬法、《十二銅表法》等這些歷史概念都比較抽象 高中地理,但都是教學的重點,考查的熱點。

  預計2010年高考,本講知識在選擇和非選擇題型中均有可能出現(xiàn),選擇多以創(chuàng)設新情景考查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非選擇要注意古今結合,探究這些古代文明對當今社會影響的具體實例,把抽象的法律知識同今天的現(xiàn)代文明有機地進行聯(lián)系和比較。在復習過程將雅典的民主政治、羅馬的法律與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家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道路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

  【知識歸納】

  1.了解希臘自然環(huán)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和確立過程

  (1)形成的條件

  地理條件: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huán)境促成了希臘小國寡民。

  政治條件:希臘城邦。 城邦特征:小國寡民。

  經(jīng)濟條件:以工商、航海為主。

  思想條件:向海外殖民擴張,富有開拓、冒險精神。

  (2)民主政治確立的過程

  雅典民主制的演變過程: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貴族制取代君主制,為民主政治準備了條件。

  梭倫改革,將雅典引上民主政治軌道。

  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最終確立起來。

  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進入“黃金時代” 。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nèi)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1)民主政治主要內(nèi)容

  運作機構: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

  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jiān)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民眾法庭(日常司法與監(jiān)督機關,負責審理各類重要案件。)

  運作方式: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

  特別措施: “陶片放逐法”,打擊野心家。(克里斯提尼時期)

  向公民發(fā)放工資和津貼,保障公民參政。(伯里克利時期)

  (2)民主制的特點 :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3)雅典民主的實質(zhì) :少數(shù)人的民主、奴隸主階級的民主。

  (4)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在古代君主專制盛行的情況下,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chuàng)造出法治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運作方式;為雅典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奠定基礎。

  消極: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廣大婦女、奴隸、外邦移民無權利);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

  2. 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羅馬法的起源與確立

  概念: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法律的總稱。

  目的:維護帝國的統(tǒng)治。

  起源:《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 意義:雖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篡仍是平民的勝利,因為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完備:《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形成。

  (2)分類

  從形式上:分為成文法與習慣法。

  習慣法:特點: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局限:為保護貴族特權提供可方便。

  成文法:背景:平民和貴族斗爭。 誕生的標志:《十二銅表法》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利益。

  從結構上:包括公民法、萬民法。(公民法與萬民法的主要區(qū)別是適用范圍)

  公民法:調(diào)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

  萬民法:適用于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nèi)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背景:羅馬對外擴張,版圖擴展 目的:解決民族矛盾與經(jīng)濟問題)

  從內(nèi)容上:分為公法(關于國家利益的法律)、私法(關于私人利益的法律,是羅馬法的核心)

  (3)羅馬法的內(nèi)容:主要調(diào)整財產(chǎn)關系,規(guī)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核心)

  保護除奴隸以外自由民的權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護他們的多種權利。

  制約或消除父權、夫權等。

  (4)重要理念:“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滲透著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正義等。

  (5)影響:對羅馬:維系和穩(wěn)定了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

  對后世:是歐洲大陸法系的起源和基礎。羅馬法是世界上內(nèi)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的古代法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6455.html

相關閱讀:高一歷史上冊檢測試題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