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字平仲》閱讀答案及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題。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人也。準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十有九,舉進士。太宗取人,多臨軒顧問,少者往往罷去;蚪虦试觯鹪唬 準方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題。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人也。準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十有九,舉進士。太宗取人,多臨軒顧問,少者往往罷去。或教準增,答曰:“
準方進取,可欺君邪?”
后中第,授大理評事,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zhuǎn)鹽鐵判官。
會詔百官言事,而準極陳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上由是嘉之, 曰:“
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春,大旱,太宗延近臣問時政得失,眾以天數(shù)對。準對曰:“
《洪范》天人之際,應若影響,大旱之征,蓋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怒起入禁中頃之召準問所以不平狀準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詔召二府入,準乃言曰:“
頃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賕,吉贓少乃伏誅;淮以參政沔之弟,盜主守財至千萬,止杖,仍復其官,非不平而何?”
太宗以問沔,沔頓首謝,于是切責沔,而知準為可用矣。即拜準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戶有居渭南者,溫仲舒知秦州,驅(qū)之渭北,立堡柵以限其往來。太宗覽奏不懌,曰:“
古羌戎尚雜處伊、洛,彼蕃夷易動難安,一有調(diào)發(fā),將重困吾關(guān)中矣。”
準言:“
唐宋?不賞邊功,卒致開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禍,深可戒也。
帝因命準使渭北,安撫族帳,而徙仲舒鳳翔。
真宗即位,遷尚書工部侍郎。六,遷兵部,為三司使。時合鹽鐵、度支、戶部為一使,真宗命準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簡始適中。景德元,契丹內(nèi)寇,縱游騎掠深、祁間,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意。準曰:“
是狃我也。請練師命將,簡驍銳據(jù)要害以備之。
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請帝幸澶州。高瓊麾衛(wèi)士進輦,帝遂渡河,御北城門樓,遠近望見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shù)十里。契丹相視驚愕,不能成列。敵數(shù)千騎乘勝薄城下,詔士卒迎擊,斬獲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真宗得風疾,劉太后預政于內(nèi),降準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貶道州司馬。帝初不知也,他日,問左右曰:“
吾目中久不見寇準,何也?”
左右莫敢對。帝崩時亦信惟準與李迪可托,其見重如此。 (節(jié)選自《宋史•
列傳四十》)
4.
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太宗怒起/
入禁中頃之/
召準問所以/
不平狀/
準曰/
愿召二府至臣/
即言之。
B
.太宗怒/
起入禁中/
頃之/
召準問/
所以不平狀/
準曰/
愿召/
二府至/
臣即言之。
C
.太宗怒/
起入禁中/
頃之/
召準問所以不平狀/
準曰/
愿召二府至/
臣即言之。
D
.太宗怒起/
入禁中頃之/
召準問/
所以不平狀/
準曰/
愿召二府/
至臣即言之。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
春秋三傳”
,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的合稱,“
傳”
,即傳記。
B
.尚書,即尚書省,與“
中書省”“
門下省”
并稱 “
三省”
, 尚書省是執(zhí)行機構(gòu),主要負責貫徹執(zhí)行重要政令,其長官為尚書令,副長官為左右仆射。
C
.“
淳化二春”
,是中國古代四種主要紀法中的王公即位次紀法,另外三種紀法分別是號紀法、干支紀法和號干支兼用法。
D
.“
崩”
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為“
薨”
, 諸侯去世為“
卒”
,大夫去世為“
不祿”
。
6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寇準少有才,19
歲就考中進士,且精通《春秋》三傳;他為人誠實,不欺不瞞;討論國事時,他極力陳說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
.寇準性情耿直而執(zhí)著,曾經(jīng)議事時與皇上意見不合,皇上十分生氣想要離開,可是,寇準毫不退讓,牽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讓步,寇準才退下。
C
.淳化二天大旱,皇上問時政所失,大臣們認為是天數(shù),于是,寇準借機說案,認為與朝政得失有關(guān),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處,于是說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賄之事。
D
.寇準在與契丹軍隊交戰(zhàn)中展示了指揮才能,他仔細觀察和分析敵情,及時調(diào)遣軍隊進行防御,并請皇上駕臨澶州以鼓舞士氣,結(jié)果大敗契 丹軍隊。
7
.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分)
(1
)唐宋?不賞邊功,卒致開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禍,深可戒也。
(2
)是狃我也。請練師命將,簡驍銳據(jù)要害以備之。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4.C
(太宗怒,起入禁中。頃之,召準問所以不平狀,準曰:“
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5.B
(A “
傳”
是為經(jīng)書作注的著作。C “
淳化二春”
是號紀法。D
帝王和王后去世叫崩, 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員也稱薨),大夫死叫卒,士死為不祿。
6
.B
(是寇準牽扯皇帝衣服不讓離開,直到有了決斷才離開 )
7.
(1
)唐朝宋?不賞賜邊地戰(zhàn)功,最終導致開元時的太平。邊疆大臣(想要)求取戰(zhàn)功而(以致)釀出禍患,很是值得警戒啊。(“
邊功”“
稔禍”“
戒”
各1
分,句意2
分)
(2
)這是輕侮我們!請朝廷訓練軍隊,任命大將,挑選精悍的部隊,據(jù)守要害的地方,來防備敵人。(“
狃”“
簡”“
據(jù)”
各1
分, 句意2
分)
【參考譯文】
寇準,字平仲,是華州下?人?軠瘦p時才智超群,精通《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十九歲時考中進士。太宗選拔人才,經(jīng)常親自到殿前平臺看望詢問,紀小的人經(jīng)常不被錄取。有人教寇準增報齡,寇準回答說:“
寇準我剛剛參加進士考試被錄取,怎么能欺騙君主呢?”
后來寇準考中,被授予大理評事的官職,連續(xù)升職擔任殿中丞、鄆州通判;实墼趯W士院將他招來考試,授予寇準右正言、直史館的職位,做為三司度支推官,轉(zhuǎn)任鹽鐵判官。
正趕上皇帝召集百官討論國事,寇準極力陳述事情的優(yōu)點和缺點,皇帝更加器重他。把他提升為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兼任吏部東銓?軠试(jīng)在宮殿之中向皇帝啟奏事項,他的話與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氣地站起來,寇準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讓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決后才退下。因此皇帝獎賞他說:“
我得到了寇準,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樣。”
淳化二春天,大旱,太宗請親近的大臣詢問時政失誤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回答是天命?軠驶卮鹫f:“
《洪范》里說,天和人的關(guān)系,相互應和就像影子和回聲,大旱的征象,是因為刑罰有不公平的地方。”
太宗很生氣,起身回到宮中。過了一會兒,召見寇準詢問刑罰不公平的情況,寇準說:“
希望把二府的官員召來,我就說。”
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員來,寇準就說:“
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觸犯法律接受賄賂,祖吉受賄較少卻被殺頭,王淮因為是參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錢財千萬,只受杖刑,仍官復原職,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
太宗把這件事問王沔,王沔叩頭謝罪,于是皇上嚴厲批評了王沔,并且知道寇準可用。當即任命寇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
自唐朝末,蕃戶就有居住在渭水以南的,溫仲舒管理秦州時,把這些蕃戶驅(qū)趕到渭水以北,構(gòu)筑堡柵以限制他們往來。太宗看過奏章不高興,說:“
古代的羌戎少數(shù)民族尚且雜居在伊川、洛水,那些蕃夷人愿意流動難以安定,一旦有調(diào)集入侵發(fā)生,將要嚴重困擾我們關(guān)中了。”
寇準進言:“
唐朝宋?不賞賜邊地戰(zhàn)功,最終導致開元時的太平。邊疆大臣(想要)求取戰(zhàn)功而(以致)釀出禍患,很是值得警戒(警惕)啊。”
皇帝于是任命寇準出使渭北,安撫蕃戶,又調(diào)走了溫仲舒到鳳翔。
真宗當上皇帝后,寇準升遷為尚書工部侍郎。咸平六,調(diào)任兵部,為三司使。當時合并鹽鐵、度支、戶部為一使,真宗委派寇準裁定事務,于是任命六個判官分別掌控,繁瑣簡約才適度。景德元,契丹族入境侵襲,放縱游動的騎兵侵襲深州和祁州一帶,稍有點不利就退卻,徘徊往來(好像)沒有打仗的意思?軠收f:“
這是輕侮我們!請朝廷訓練軍隊,任命大將,挑選精悍的部隊,據(jù)守要害的地方,防備敵人。”
這一冬天,契丹族果然大舉入侵。寇準趁機請求皇帝到澶州去。同列的官員害怕起來,想要退兵。寇準阻止了他們,叫他們駕車侍候皇到澶州去。高瓊指揮衛(wèi)士讓皇帝乘上車子前進,皇帝就渡過了黃河,坐臨澶州的北城門樓上,遠近的人們看見皇帝車上的傘蓋,跳躍著歡呼,聲音傳到幾十里以外,契丹兵士相互看看,感到驚慌害怕,連陣勢都排不成了。敵方數(shù)千騎兵乘勝追至城下,皇帝詔令士兵迎擊敵兵,斬殺擒獲大半敵兵,敵軍于是退去。
天禧三,真宗得了風疾,劉太后在內(nèi)宮干預朝政,把寇準降為太常卿,管理相州,又調(diào)任安州,貶為道州司馬。真宗當初不知道這事,有一天,問到身邊的人:“
我好久沒有見到寇準,為什么?”
左右沒有人敢回答。真宗駕崩時也還是只相信寇準與李迪是可托付之人,被重視到這個地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66697.html

相關(guān)閱讀:《擬論姚瑩功罪狀》閱讀答案及翻譯
文言文閱讀:陳貫,字仲通,其先相州安陽人
《嚴嵩,字惟中》閱讀答案及解析翻譯
《李世熊,字元仲》閱讀答案及翻譯
《宇文士及》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