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燭之武退秦師》課堂筆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課內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燭之武退秦師 【層次結構】 第 1 段:秦晉圍鄭。 第 2 段:臨危受命。 第 3 段:智退秦師。 第 4 段:晉師撤離。 【疑難解讀】 1 、第一自然段僅 25 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明 燭之武退秦師
【層次結構】
第1
段:秦晉圍鄭。
第2
段:臨危受命。
第3
段:智退秦師。
第4
段:晉師撤離。
【疑難解讀】
1
、第一自然段僅25
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明確:
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2
、秦晉為何圍鄭?(用原文回答)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明確:
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埋下了伏筆。
3
、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
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4
、第三自然段中,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明確:
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
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5
、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明確:
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
異:鄭
伯:直截了當;燭之武:迂回曲折
6
、本文是如何結尾的?
明確:
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人物形象分析】
1
、燭之武:(1
)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
)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
)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
、鄭伯:(1
)善于納諫。
(2
)勇于自責。
(3
)善于言辯。
3
、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
、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
、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70041.html

相關閱讀:《庖丁解牛》閱讀及答案
《荊軻刺秦王》文言知識點梳理表
《秋水》學案(附答案)
《六國論》講學案
高二(上)語文學科導學案《李逵負荊》 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