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三次文物普查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有不可移動文物
766722
處,文物藏品量
3018.54
萬件,未知的遺跡和文物數(shù)量不可預計。而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目前我國科技考古專業(yè)人員只有
300
人左右,其中碩士生占三分之一,博士生占十分之一,僅以每約
30
人的數(shù)量增長。
科技考古,在西方始于
20
世紀
60
代,至今已有三代學者專注于此,學術體系相對完整。我國科技考古的研究與教學興起于上世紀
90
代,在考古勘探、代測定、動植物及人骨分析、陶瓷與金屬器物研究等方面有所嘗試,現(xiàn)在正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
作為科技考古的代表性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匯聚了眾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前者集中了考古、歷史、天文、物理等學科專家,利用碳
14
測等科技手段為遠古的王朝編寫大事記;后者則吸引了更廣泛領域內的研究者,共同探究中華文明在禮制、歷法、技術等各個層面上文化的來源。
近來,科技考古在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對地觀測等學科的幫助下,取得了諸多成果。例如在近日召開的
“
文物保護與科技融合戰(zhàn)略研討會
”
上,來自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楊煥明教授介紹了
DNA
在考古研究中的新應用
——
為一位
4000
前的格陵蘭人找到了故鄉(xiāng)。通過保存于永久冰層中的頭發(fā),專家們提取出
DNA
序列,并將其與現(xiàn)代人類各人種的
DNA
序列相比較,最終推測出這位早期格陵蘭人來自西伯利亞。
科技考古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要求從業(yè)者具有文理兼修的知識背景,不但了解文化遺存的發(fā)掘整理工作及相關歷史文獻,還要能夠熟練運用科技手段分析考古現(xiàn)象。但我國現(xiàn)階段從學科劃分到教育體制都很難滿足這一點,對綜合能力的要求與文理分科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造成了科技考古人才產量低的現(xiàn)狀。
另一方面,學科設置還造成了人才來源單一的問題,F(xiàn)階段考古本科生均來自文科,自然科學基礎薄弱,在學習科技研究方法時存在很多困難。比如科技考古中的植物研究,在分析植物遺存的種屬、代、生長條件等因素時,就可能涉及到生物、化學、氣候等多重自然科學,非文科生所擅長。研究生階段雖不做生源限制,但理科院系畢業(yè)生進入考古領域深造的人數(shù)仍不多,直接進入考古院所工作的情況更為少見。除觀念問題外,研究機構的用人機制也存在弊端,以
“
考古學或歷史學出身
”
作為錄取條件,往往會將有志于考古研究的理科人才拒之門外。
(選自《
光明日報》,有刪改)
7
.對
“
科技考古
”
這一概念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
)
A.
在西方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至今已有三代學者專注于此,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學術體系。
B.
在我國起步較晚,興起于上世紀
90
代,已在多個方面有所嘗試,現(xiàn)在正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
C.
利用現(xiàn)代科技分析古代遺存,取得豐富的
“
潛
”
信息,再結合考古學方法,探索人類的歷史。
D.
熟練運用科技手段分析考古現(xiàn)象,了解文化遺存的發(fā)掘整理工作及相關歷史文獻。
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我國未知的遺跡和文物數(shù)量不可預計,但科技考古專業(yè)人員數(shù)量少,高學歷者更少,且增長速度緩慢。
B
.夏商周斷代工程集中了考古、歷史、天文、物理等學科的專家學者,利用碳
14
測等科技手段為遠古的王朝編寫大事記。
C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吸引了更廣泛領域內的研究者,共同探究中華文明在禮制、歷法、技術等各個層面上文化的來源。
D
.通過一位
4000
前的格陵蘭人保存于永久冰層中的頭發(fā),楊煥明教授提取出
DNA
序列,并將其與現(xiàn)代人類各人種的
DNA
序列相比較,終于為它找到了故鄉(xiāng)。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7
.
C(A
、
B
屬于解釋發(fā)展,不是對概念的理解。
D
是對科技考古人員的素質要求,也不是對概念的理解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73038.html
相關閱讀:“近來,非虛構寫作成為一種頗受關注的文學現(xiàn)象”閱讀答案
《文化一脈說家訓》閱讀答案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節(jié)選)》閱讀答案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古老的文化”閱讀答案
《我們的身體需要變“堿”嗎?》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