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溪”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文,完成第 1518 題。 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溪,若白堊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然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 閱讀下文,完成第
15——18
題。
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溪,若白堊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然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
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
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鄭公子歸生率師伐宋。宋華元率師應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將戰(zhàn),華元殺羊饗士,羊斟不與焉。明日戰(zhàn),怒謂華元曰:“
昨日之事,子為制;今日之事,我為制。”
遂驅入于鄭師。宋師敗績,華元虜。夫弩機差以米則不發(fā)。戰(zhàn),大機也。饗士而忘其御也,將以此敗而為虜,豈不宜哉!故凡戰(zhàn)必悉熟遍備,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魯季氏與?氏斗雞,?氏介其雞,季氏為之金距。季氏之雞不勝,季平子怒,因歸?氏之宮,而益其宅。?昭伯怒,傷之于昭公,曰:“
?①
于襄公之廟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盡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無上久矣。弗誅,必危社稷。”
公怒,不審,乃使?昭伯將師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宮。仲孫氏、叔孫氏相與謀曰:“
無季氏,則吾族也死亡無日矣。”
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為一,?昭伯不勝而死。昭公懼,遂出奔齊,卒于干侯。魯昭聽傷而不辯其義,懼以魯國不勝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與季氏同患也。是不達乎人心也。不達乎人心,位雖尊,何益于安也?以魯國恐不勝一季氏,況于三季?同惡固相助。權物若此其過也。非獨仲、叔氏也,魯國皆恐。魯國皆恐,則是與一國為敵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猶遠。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
察微》
注:①
古代帝王或諸侯在始祖廟里對祖先的一種盛大祭祀。
1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
過:犯錯
B.
來而讓,不取其金
讓:責備
C.
宋華元率師應之大棘,羊斟御
御:駕車
D.
華元殺羊饗士
饗:犒勞
16.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
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B.
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
移其民于河東
C.
饗士而忘其御也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D.
不審,乃使?昭伯將師徒以攻季氏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7.
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現(xiàn)未“
察其秋毫”
的過失的一組是(


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
華元殺羊饗士,羊斟不與焉

宋師敗績,華元虜 ④
(公)乃使?昭伯將師徒以攻季氏

?昭伯不勝而死 ⑥
昭公懼,遂出奔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18.
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
治亂存亡在它們剛顯現(xiàn)的時候就如同秋天的毫毛一樣,治理國家的人,需要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
B.
孔子贊賞學生子貢的做法,認為他雖然失去了賞賜,但魯國人不用再贖買自己的國人了。
C.
弩機相差一顆米粒就不能發(fā)射,戰(zhàn)爭是個大的弩機,所以凡作戰(zhàn)一定要熟悉全部的情況。
D.
斗雞是一件小事,卻最終導致國家大亂,其根本原因在于魯昭公不能明察人心細微之處。
19.
把文言文閱讀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共6
分)
(1
)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2
分)
譯文:

(2
)宋師敗績,華元虜(2
分)
譯文:

(3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
非我也,兵也’
?(2
分)
譯文: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5. B
讓:謙讓 推辭 16. C
17.B ①
子路并無過失;⑤
?昭伯挑撥離間最后被殺,并非未“
察其秋毫”
的過失。
18.B
19.
(1
)①
那么就沒有地方使用高明的智慧,即使是愚笨也可以了。( “
無所”1
分,“
即”1
分)

(2
)②
宋軍打了敗仗,華元被俘虜。( “
敗績”1
分,“
虜”
被動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79422.html

相關閱讀:“范雎者,魏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與劉言潔書》閱讀答案就翻譯
《褚遂良,字登善》閱讀
《洧南居士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蔣濟字子通》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