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
)
蘇洵
夫臣能諫,不能使君必納諫,非真能諫之臣;君能納諫,不能使臣必諫,非真能納諫之君。欲君必納乎?向之論備矣。欲臣必諫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觸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賞以砂之。傳曰
“
興王賞諫臣
”,
是也。猶懼其?耍
①
阿諛,使一日
不得聞其過,故制刑以威之!稌吩
“
臣下不正,其刑墨
”
,是也。人之情,非病風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諫哉?賞與刑不設,則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觸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誰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盡得性忠義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與之臨乎淵谷者,且告之曰:
“
能跳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為怯。
”
彼勇者恥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與怯者,則不能也。又告之曰:
“
跳而越者與千金,不然則否。
”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猶未能也。須臾顧見猛虎,暴然向逼,則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莊矣。然則人豈有勇怯哉?
要在以勢驅(qū)之耳。君之難犯,猶淵谷之難越也。所謂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者,勇者也,故無不諫焉;悅賞者,勇怯半者也,故賞而后諫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諫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賞為千金,以刑為猛虎,使其前有所趨,后有所避,其勢不得不極言規(guī)失。此三代所以興也。末世不然,遷其賞于不諫,遷其刑于諫。宜乎臣之噪口卷舌,而亂亡隨之也!間或賢君欲聞其過,亦不過賞之而已。嗚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淵谷乎?此無他,墨刑之廢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誅昌邑不諫之臣者,不亦鮮哉!
今之諫賞,時或有之;不諫之刑,缺然無矣。茍增其所有,有其所無,則諛者直,倍者忠,況忠直者乎?誠如是,欲聞讜言
②
不獲,吾不信也。
【注】
①
?耍:
柔弱,懼怕。
②
讜言:
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10.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的一項是
A.
圣人知其然,故立賞以勸之
勸:勉勵
B.
須臾顧見猛虎,暴然向逼
暴然:突然
C.
《書》曰
“
臣下不正,其刑墨
”
,是也
是:正確
D.
誠如是,欲聞讜言而不獲
誠:果真
11.
下列句子中,全是作者主張君主用來促使臣子進諫的辦法的一組是
①
圣人知其然,故立賞以勸之
②
使一日不得聞其過,故制刑以威之
③
能跳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為怯
④
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諫焉
⑤
此無他,墨刑之廢耳
⑥
增其所有,有其所無
A.
①②④
B.
①②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
的一項是
A.
作者認為,如果不設置明確的獎賞與刑罰措施,臣子是絕不會冒著觸犯君王的危險而去進諫的。
B.
文章第三段運用三個人跨越深淵的例子,生動而形象地表明了臣子進諫的危險所在和刑罰、賞賜的積極作用,運用的是喻證法。
C.
文章一開頭就提出論點
“
君能納諫,不能使臣必諫,非真能納諫之君
”
,強調(diào)納諫之君要使臣子必諫。下文由此生發(fā),展?論述。
D.
文章從君王的角度立論,具體而生動地探討了君王應當怎樣才能使臣子踴躍進諫的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82375.html
相關(guān)閱讀:《高郢,字公楚》閱讀答案及翻譯
王若虛《焚驢志》閱讀答案及翻譯
《陳公神道碑銘》閱讀答案及翻譯
《王思禮,高麗人》閱讀答案及翻譯
《袁聿修,字叔德》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