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有謂“
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的話,一若只有在莊老告退以后,山水詩才可以成立。其實,在山水詩人謝靈運的作品中就含有不少的老莊思想,如“
昔在老子,至理成篇”
(《隴西行》),“
游子值頹暮,愛似莊念昔”
(《永初七月十六日之郡而發(fā)都》)一類的詩句,隨處可見。謝靈運及其以前的庾闡諸人山水詩的出現,正是玄學盛行后的產物,像《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序論》所說的:“
有晉中興,玄風獨振;為學窮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亦即《文心雕龍》中所說的“
詩必柱下(老)之旨歸,賦乃漆園(莊)之義疏”
。這類詩,是老莊思想在人生上尚未能落實而出現的玄學概念性的詩。凡屬于概念性的詩,必是抽象的,惡劣的詩;僅有思辨而未能落實于人生之上的老莊思想,就老莊思想上的歸趨上說,也是浮薄的老莊思想。劉勰所說的“
莊老告退”
,是指上述這些玄學概念詩的告退;而“
山水方滋”
,正是老莊思想在文學上落實的必然歸結。因為謝靈運并不曾真正安于老莊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他的山水詩,缺乏恬適自然之致。老莊思想,尤其是莊子的自然思想,在文學方面的成熟、收獲,只能首推陶淵明了。
在魏晉以前,通過文學看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
比”
與“
興”
的關系。在此種關系中,人的主體性占有很明顯的地位,所以也只賦予自然人格化,很少將自己自然化。在這里,人很少主動地去追尋自然,乏不會在自然中求得人生的安頓?鬃拥“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依然是比興的意義;仁者智者,依然是以仁智為其人生,而不會以山水為其人生。莊子對世俗感到沉濁而要求超越于世俗之上的思想,會于不知不覺之中,使人要求超越人間世而歸向自然。他的物化精神,可賦予自然以人格化,也可賦予人格以自然化。這樣便可以使人進一步想在自然中——
山水中,安頓自己的生命。同時,在魏晉以前,山水與人的情緒相融,不一定出于以山水為美的對象,也不一定是為了滿足美的要求。但到魏晉時代,則主要是以山水為美的對象,主要是為了滿足追尋者美的要求。
謝靈運的“
尋山陟嶺,必遍幽峻。巖障千重,其不備盡登躡”
,是在魏晉時代追尋山水之美的風氣下所形成的極端的例子。把這種心情反映在文學作品上,正如劉勰《文心雕龍》所說:“
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
這種心情、態(tài)度,正是魏晉玄學的產物。
5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謝靈運雖然深受玄學思想影響,但他并未以老莊思想為人生態(tài)度,所以他的山水詩缺乏恬適自然之致。
B
.通過文學看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
比”
與“
興”
的關系,這種關系是人和自然的雙向轉換關系。
C
.在魏晉時代,山水與人的情緒相融,則主要是以山水為審美的對象,為了滿足自我對美的要求。
D
.追尋山水,滿足追尋者美的要求,“
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
,這種態(tài)度,正是魏晉玄學的產物。
6
.下列對原文內容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
.“
莊老告退,山水方滋”
意思是,老子、莊子思想淡化或消退之后山水詩和山水文學才真正興起。
B
.在“
詩必柱下(老)之旨歸,賦乃漆園(莊)之義疏”
指導下產生的山水詩才是成熟的山水文學。
C
.孔子的“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強調的重點依然是仁智而不是山水,是仁智的比興而不是山水的審美。
D
.“
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障千重,莫不備盡登躡”
,說明魏晉時代的詩人無不主動積極地追求山水之美。
7
.下列對玄學與文學的關系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魏晉玄學的盛行,直接導致了山水詩的概念化、抽象化,這類詩不僅在文學上是惡劣的,在思想上也是浮薄的。
B
.山水詩的出現,正是玄學盛行之后的產物。陶淵明的田園詩標志著玄學思想在文學方面的成熟與收獲。
C
.玄學思想的盛行,扭轉了魏晉以前文學中只賦予自然以人格化,而很少將自己加以自然化的現象。
D
.在玄學思想的影響下,詩人既以山水為審美對象,又以山水來安頓人生,創(chuàng)作出恬適自然的文學樣式與文學風格。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85669.html
相關閱讀:俞平伯《《紅樓夢》的傳統(tǒng)性》閱讀答案
《走向明天的三峽文化》閱讀答案
《新媒體對傳統(tǒng)文化秩序的改變》閱讀答案
《文化瑰寶與文化泡沫》閱讀答案
《哲學家的文化心態(tài)》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