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
20
題。(
19
分)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
①
,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涂廁,中挾匕首,欲以
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zhí)
問涂廁之刑人,則
豫讓,內(nèi)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zhì)
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
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zhì)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于所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也。于是襄子乃數(shù)
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讎,而反委質(zhì)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讎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襄子喟然嘆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
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使兵圍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
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
(節(jié)選自《史記
·
刺客列傳》)
注:①范氏、中行氏:春秋時晉國大夫,與智伯、趙、
?
、魏合稱“晉國六卿”。
16
.對下列各句中對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
的一項是
A
.執(zhí)
問涂廁之刑人
執(zhí):抓住
B
.委質(zhì)
而臣事襄子
質(zhì):作人質(zhì)
C
.于是襄子乃數(shù)
豫讓曰
數(shù):責備
D
.臣聞明主不掩
人之美
掩:遮掩
17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欲以
刺襄子
安能以
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
.何乃
殘身苦形
項伯乃
夜馳之沛公軍
C
.名既
成矣
既
無伯叔,終鮮兄弟
D
.執(zhí)問涂廁之刑人,則
豫讓
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
噪而相逐
18
.下列各項對本文的賞析,不正確
的一項是
A
.豫讓曾事奉范、中行氏,得不到重用,而在智伯處受到尊寵。文章開篇便挑明了豫讓與智伯的關(guān)系,為下文剌殺趙襄子作了鋪墊。
B
.豫讓兩次刺殺趙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隱于廁所,一次藏于橋下。但因為趙襄子“心動”、“馬驚”使得刺殺失敗,這兩處的細節(jié)交待,突出了事件的傳奇色彩。
C
.豫讓兩次刺殺前的準備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第一次甘為“刑人”,第二次更是不惜毀容自殘。這都說明了豫讓報仇意志堅定,不惜犧牲,用盡一切手段。
D
.趙襄子與豫讓雖為敵對雙方,但更是一對知己。趙襄子明知豫讓是刺客,卻為其忠義所感動;豫讓雖欲刺殺趙襄子,實則為了彰顯為人臣的忠義,趙襄子的死并不是他的目的。
19
.用“/
”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
分)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20
.把文中劃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7
分)
①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3
分)
②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4
分)
參考答案:
16
.B
(質(zhì):歸順稱臣,此處指事奉趙襄子)
17
.A
(A
項:介詞,用、拿的意思。B
項:表轉(zhuǎn)折;表承接。 C
項:已經(jīng);既……終,類同于“既……又”,表并列的連詞。D
項:表判斷,“就是”的意思;表承接,就)
18
.C
(“不考慮手段”理解錯誤,比如豫讓對他朋友就說,假裝親近趙襄子,借機殺他會更有機會。豫讓就表示這是不忠的行為,堅決反對)
19
.(3
分)
(斷錯一處扣1
分,“//
”屬于可斷可不斷之處,斷了不扣分)
臣事范//
中行氏/
范//
中行氏皆眾人遇我/
我故眾人報之/
至于智伯/
國士遇我/
我故國士報之。
20
.(7
分)
①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赴死,女子為欣賞自己的人打扮。
(“說”,“容”各一分,句子通順1
分)
②然而之所以這么做的原因,是以自己的行為使后世對待自己的君主懷有二心的人臣感到羞愧。
(“所以”,“以愧”中的“以”,“愧”的使動用法各占1
分,句子通順1
分)
參考譯文:
豫讓,晉國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離開他們后到智伯門下供職,智伯很看重和寵愛他。后來智伯攻伐趙襄子,趙襄子和韓氏、魏氏合謀滅了智伯,滅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趙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頭顱漆了,作為酒器。豫讓逃到山中,說道:“唉!士人為知己者獻出生命,女子為喜愛自己的人修飾容貌。如今智伯賞識我,我一定要為了替他報仇而死,以此來報答智伯,這樣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會感到羞愧了。”于是變更名姓,冒充為判刑服役之人,混進趙襄子宮里涂飾廁所,身上挾帶匕首,想刺殺襄子。襄子去廁所時,忽覺心驚,便抓住涂廁所的刑人審問,發(fā)現(xiàn)他便是豫讓,身上帶著兇器,口稱:“要為智伯報仇!”襄子身邊的侍從要殺他,襄子說:“他是個義士,我小心避開他就是了。再說智伯死了,沒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卻想替他報仇,這個人是天下的賢德之人啊。”最終還是把豫讓釋放了。
不久,豫讓又在身上涂漆,讓皮膚長滿惡瘡,還吞炭使嗓子暗啞。他把自己原來的形狀變得人們無法辨認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見了,認不出是他。在路上見到他的朋友,朋友卻認出他來了,說:“你不就是豫讓嗎?”答道:“我是豫讓。”他的朋友為之哭泣道:”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門下效命辦事,襄子一定會親近你寵愛你。他親近你寵愛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這豈不更容易嗎?為什么竟要傷殘身體,受許多痛苦,想以此達到向襄子報仇的目的,這不也太難了嗎!”豫讓說:“既然已經(jīng)投劉他門下效命辦事,卻又想殺他,這是懷著異心來侍奉君主啊。冉說,我所做的確實是極難的事情,然而所以要這樣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為人臣卻懷著異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讓離去之后,不久,料到趙襄子該出門了,便埋伏在趙襄子將會經(jīng)過的橋下。襄子來到橋邊,馬突然受驚,襄子說:“此人必是豫讓。”派人查問,果然是豫讓。這時襄子便數(shù)落豫讓說:“你不是曾經(jīng)在范氏、中行氏門下做過事嗎?智伯把他們?nèi)珳缌,而你不為他們報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門下效命辦事,F(xiàn)在智伯也已經(jīng)死了,你為什么獨獨這樣執(zhí)著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我在范氏、中行氏門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當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于智伯,他把我當國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襄子長嘆一聲,嗚咽著說道:‘唉,豫子啊豫子!你為智伯盡忠,名聲已經(jīng)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經(jīng)夠了。你還是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過你了!”襄子派兵圍住豫讓。豫讓說:“我聽說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88749.html
相關(guān)閱讀:閱讀:《昌黎先生集》序
《許國,字維楨》閱讀答案及翻譯
《詹鼎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莊子?說劍》閱讀答案(附翻譯)
“李庭芝”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