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錢唐湖①
事,刺史要知者四事,具列如左:
錢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筧。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余頃;每一復時,可溉五十余頃。先須別選公勤軍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與本所由田戶,據頃畝,定日時,量尺寸,節(jié)限而放之。若歲旱,百姓請水,須令經州陳狀,刺史自便壓帖所由,即日與水。若待狀入司,符下縣,縣帖鄉(xiāng),鄉(xiāng)差所由,動經旬日,雖得水,而旱田苗無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時,即瀕湖千余頃田,無兇矣。自錢唐至鹽官界,應溉夾官河②
田,須放湖入河,從河入田。準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修筑湖堤,高加數尺,水亦隨加,即不啻足矣。脫或不足,即更決臨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俗云決放湖水,不利錢唐縣官,縣官多假他辭以惑刺史;蛟启~龍無所托,或云茭菱失其利。且魚龍與生民之命孰急?茭菱與稻糧之利孰多?斷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內六井無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數十眼,湖耗則泉涌,雖盡竭湖水,而泉用有余。況前后放湖,終不至竭,而云井無水,謬矣!其郭內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與湖相通,中有陰竇,往往堙塞,亦宜數察而通理之,則雖大旱而井水常足。湖中有無稅田約十數頃,湖淺則田出,湖深則田沒。田戶多與所由計會,盜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筧,并諸小筧闥,非澆田時,并須封閉筑塞,數令巡檢,小有漏泄,罪責所由,即無盜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以上,即往往堤決,須所由巡守,預為之防。其筧之南,舊有缺岸,若水暴漲即于缺岸泄之又不減兼于石函南筧泄之防堤潰也。余在郡三,仍歲逢旱,湖之利害,盡究其由?謥碚咭蕰谑。欲讀者易曉,故不文其言。
長慶四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記。
(選自《白居易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
月第1
版)
【注釋】①
錢唐湖:西湖。②
官河:運河。
5
.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刺史要知者四事,具列如左
具:詳細
B
.符下縣,縣帖鄉(xiāng)
帖:文告
C
.縣官多假他辭以惑刺史
假:假托
D
.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
典:掌管
5.B
/下發(fā)文告
6
.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節(jié)限而放之 B.
刺史自便壓帖所由,即日與水
夜縋而出,見秦伯
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
C
.盜泄湖水,以利私田 D
. 其筧之南,舊有缺岸
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6.A
/而:均為連詞,表修飾,地。B
與:上句,動詞,給,放;下句,介詞,表對象,和、跟。C
則:上句,連詞,表目的,來;下句,介詞,按照。D
其:上句,指示代詞,那;下句,人稱代詞,他。
7
.
下列用“/”
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若水暴漲即于缺岸泄之又不減兼于石函南筧泄之防堤潰也
A.
若水暴漲?
即于缺岸泄之?
又不減兼?
于石函南筧泄之?
防堤潰也
B.
若水暴漲即于缺岸?
泄之?
又不減?
兼于石函南筧?
泄之防堤潰也
C.
若水暴漲?
即于缺岸泄之?
又不減?
兼于石函南筧泄之?
防堤潰也
D.
若水暴漲即于缺岸?
泄之?
又不減兼?
于石函南筧?
泄之防堤潰也
7.C/
若水暴漲,即于缺岸泄之;又不減,兼于石函南筧泄之,防堤潰也。
8
.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是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所寫關于西湖水利問題的文章,涉及灌溉農田、控制水位、疏通水井、防止?jié)⒌痰仁马棧芍^詳盡。
B
.白居易為官能切實為民著想,遇到旱,令百姓直接前往州衙遞交狀紙“
請水”
,這樣做減少了中間環(huán)節(jié),使旱苗得以及時澆灌。
C
.本文除立灌溉制度以告民眾及繼任者外,還對官府的自私、吏治的黑暗有所揭露,也肯定了李泌在杭州開鑿六井造福一方的做法。
D
.白居易反對利用湖水耕種湖中無稅田,下令采取措施將石函及大小筧口堵塞,并派員巡查,有一點泄漏,就追究主管官員的責任。
8.D
/白居易反對的是偷偷排干湖水來使無稅私田得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89969.html
相關閱讀:【明】王鏊《親政篇》閱讀答案(附翻譯)
“杜暹,濮陽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胡世寧》閱讀答案及翻譯
王陽明《瘞旅文》閱讀答案(附翻譯)
閱讀《孔鏞,字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