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
14
題。
楚數(shù)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漢王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食其曰:
“
昔湯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響風慕義,愿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xiāng)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
漢王曰:
“
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
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
“
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
”
具以酈生語告良,曰:
“
何如?
”
良曰:
“
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
漢王曰:
“
何哉?
”
對曰:
“
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昔湯、武封桀、紂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發(fā)巨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載干戈,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立六國之后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誰與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
漢王輟食,吐哺,罵曰:
“
豎儒幾敗而公事!
”
令趣銷印。
荀悅論曰,夫立策決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數(shù)也;勢者,言其臨時之宜、進退之機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實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術不同也。
(
選自《資治通鑒》
)
10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
橈:屈服
B
.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趣:通
“
促
”
,趕快
C
.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
封:聚土為墳
D
.倒載干戈,示天下不復用兵
示:指示
11
.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
A
.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
.陛下焉得而臣之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C
.誰為陛下畫此計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D
.豎儒幾敗而公事
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酈食其不僅為漢王分析了
“
復立六國之后
”
以
“
橈楚權
”
計策的有利形勢,也指出了此計策的可行性,所以漢王答應得很爽快。
B
.酈食其與張良對自己觀點的闡述都運用了對比手法。酈食其是將商湯、武王的仁義做法與秦的
“
失德棄義
”
作對比,而張良是拿商湯、武王當?shù)淖龇ㄅc如今漢王的處境作對比。
C
.為使?jié)h王放棄
“
復立六國之后
”
計策,張良借助前朝的計策,為漢王仔仔細細籌劃了八個方面,聽得漢王飯都吃不下,立即下令取消了計劃。
D
.按荀悅的觀點,
“
勢
”
為
“
臨時之宜、進退之機
”
,是決定得失成敗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酈食其的計策恰恰忽略了這一點,所以張良認為是不可行的。
13
.用
“/”
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立六國之后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誰與取天下乎?
1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
德義已行,陛下南鄉(xiāng)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譯文:
(2)
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術不同也。
譯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90005.html
相關閱讀:“蒙驁帥師伐魏,取高都、汲。”閱讀答案
高中文言文閱讀《孫臏》(附翻譯)
《于謹字思敬》閱讀答案及翻譯
“韓令坤,磁州武安人”閱讀答案(附翻譯)
“程師孟,字公辟,吳人”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