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中美、中日關系正;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70年代中美關系得到改善原因:

1、從美國方面看:
①建國二十多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②長期實行“遏制和孤立”中國政策的失。
③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④經濟上受到日本、西歐的挑戰(zhàn);
⑤陷入侵越戰(zhàn)爭的泥潭不能自拔。
2、從中國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
②有利于對付來自蘇聯(lián)的威脅;
③有利于實現(xiàn)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


中日關系改善的原因及條件:

1、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美國謀求同中國緩和關系的活動,卻避開了日本政府,這種“越頂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強烈震動。
2、日本許多對華友好政黨和團體的推動:兩國民間交流日益加強,日本國內要求中日建交的呼聲高漲。
3、日本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4、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中美關系改善的經過:




























時間 事件 意義
1971.4 美乒乓球隊訪華 打開了中美兩國交往的大門
1971.7 基辛格秘密訪華 為尼克松訪華做準備
1972.2 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中美聯(lián)合公報》 中美關系重大突破,正;_始
1978.12 中美發(fā)表建交公報 為建交提供法律基礎
1979.1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關系實現(xiàn)正常化



中美關系正;椭腥战ń坏挠绊懀

1、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
2、從20世紀50年代起,因美國孤立遏制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終于被打破,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3、促進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


中日邦交正;

1、原因:
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長期追隨美國,采取敵視中國的政策,并與臺灣保持“外交關系”。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1972年2月訪華,避開了日本政府,對日本來說這是“越頂外交”,震撼了日本,這使日本長期追隨美國敵視中國的對華政策走進了死胡同。在這種形勢下,有政治遠見并勇于行動的田中角榮出任首相后,明智地采取了推進中日有利正常化的方針。
2、中日關系改善的主要障礙:
對過去侵華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問題。日本方面痛感過去由于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造成重大損失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3、中日建交意義:
通過中日建交、中美建交可以總結歸納出各國同中國建交最重要的條件,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美上海公報:

1972年2月28日中美雙方在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期間于上海發(fā)表的政府公報。公報闡明了中美雙方各自的立場。中國方面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個;解放臺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臺灣撤走。
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并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公報宣布: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和對外政策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但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應根據(j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雙方同意,在科學、技術、文化、體育等方面進行人民之間的聯(lián)系與交流,同意為逐步發(fā)展兩國的貿易提供便利。中美上海公報的發(fā)表,開辟了兩國關系的新前景。


尼克松:

尼克松(1913?1994),美國第37屆總統(tǒng),共和黨人。畢業(yè)于杜克大學法學院,1937~1942年當律師,1942~1946年在美國海軍部隊服役。1946年當選眾議員,1950年當選參議員,1952年起任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副總統(tǒng),伙同艾森豪威爾實行了一系列的反動政策。1968年下半年美國總統(tǒng)競選期間,積極參與并當選為美國總統(tǒng)。在他擔任美國總統(tǒng)期間于1972年2月訪華,發(fā)表了上海公報,為中美關系正;於嘶A。


中日兩國政府聯(lián)合聲明:

1972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外交部長姬鵬飛和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外務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簽署。聯(lián)合聲明的發(fā)表,使中國和日本國之間存在的不正常狀態(tài)得以結束。兩國政府決定建立外交關系,并盡快互換大使。日本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中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zhàn)爭賠償要求。中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同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系,并進行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為目的的談判。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內容 含義 意義
“另起爐灶” 不承認舊的屈辱外交關系,而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關系。 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 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
“一邊倒” 堅定不移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衛(wèi)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孤立。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制定的背景:

1、國際形勢:國際上,兩大陣營對立,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進行封鎖、禁運;
有利形勢:
(1)資本主義陣營削弱;
(2)社會主義陣營壯大;
(3)亞非拉大批民族國家獨立;
(4)新中國的成立。
不利形勢:
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充滿敵意美國對中國的敵視。
目的:
鞏固政權、保衛(wèi)和平、捍衛(wèi)主權、打破封鎖。
2、國內形勢:國內,新政權還不穩(wěn)固,經濟恢復任務艱巨。
歷史:新中國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礎上建立的,帝國主義與舊中國存在不平等的外交關系,而且在華有特權和不正當勢力;
現(xiàn)實: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基礎薄弱,綜合國力不強。


新中國初期外交工作任務:

打破封鎖,為鞏固政權、恢復發(fā)展經濟創(chuàng)造條件。
從歷史角度看:結束舊中國屈辱外交,開創(chuàng)獨立自主的全新外交。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具有革命性,除舊布新,打破封鎖,迅速取得國際社會的承認,為政權鞏固和經濟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


新中國為必須“一邊倒”原因:

1、從當時的國際形勢看:兩大陣營的對峙,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針對新中國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的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
2、是近代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經驗的總結: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敵人,蘇聯(lián)曾是中國革命的盟友;
3、從目的看: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衛(wèi)勝利果實,保衛(wèi)和平,在維護獨立和主權的斗爭中不至于孤立,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堅定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這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僅不相悖,反而是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體現(xiàn)。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上海合作組織:


是哈薩克斯坦、中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國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前身是“上海五國”機制。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時間:2001年10月;
地點:上海;
與會者: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六國。
文件:《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
性質:是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qū)域合作組織;
意義:對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國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的活動,并發(fā)揮了主導作用。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新時期中國對外政策轉變?yōu)椴慌c大國結盟的獨立自主政策的內涵:
1、不同美蘇任何一方結盟,也不聯(lián)合任何一方去反對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改善、發(fā)展同它們的關系,同時堅決反對它們的霸權主義和軍備競賽。
2、處理國家關系和國際問題時,不以意識形態(tài)定親疏,不受一時一事所左右,而是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來決定自己的政策。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外交思想和策略,為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發(fā)展經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周邊環(huán)境和有利的國際條件。



新中國五十年外交的特點:


①維護中國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變”,就是始終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障國家的發(fā)展。但側重點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有所改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經濟外交”的比重明顯增加。保障國家的發(fā)展,為經濟建設服務,成為新時期中國外交的重要內容。
②獨立自主的根本原則沒有變,但獨立自主的表現(xiàn)形式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在變。具體表現(xiàn)為從一邊倒聯(lián)蘇抗美,到一條線聯(lián)美抗蘇,發(fā)展到新時期的不結盟。
③和平共處的基本準則沒有變。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的政策沒有變。



新時期中國對國際形勢的認識:

1、兩個超級大國要發(fā)動世界大戰(zhàn)都存在很多制約因素。世界上有力量打世界戰(zhàn)爭的只有美蘇兩家,它們進行軍備競賽,但是一直難以突破軍事均勢。兩國雖然擁有大量核武器,足以摧毀對方多次,但是誰也沒有取得消滅對方而保存自己的能力。它們在世界各地的爭奪相持不下,陷于僵局。它們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都以失敗告終,因此,不敢貿然發(fā)動戰(zhàn)爭。
2、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zhàn)爭力量的增長。首先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已經成為維護和平、制約戰(zhàn)爭的重要力量。其次是西歐、東歐、日本等雖然分別同美蘇保持著不同程度的聯(lián)盟關系,但它們都不愿打仗,而且獨立自主傾向都在發(fā)展,因而也是維護和平、制約戰(zhàn)爭的重要力量。世界人民的意志歸根結底是制約戰(zhàn)爭的決定性因素。 因此中國對戰(zhàn)爭因素與和平因素的消長趨勢作了新的判斷:即制約戰(zhàn)爭、要求和平的因素增長超過了戰(zhàn)爭因素的增長。


新時期中國調整外交政策原因:

1、經過建國以后三十多年來的努力,中國的國力有了很大提高,國家安全戰(zhàn)略環(huán)境也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進行和平建設真正有了可能。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國家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這需要一個長期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
2、國際上美蘇爭奪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發(fā)生了變化。在美蘇勢力基本平衡、對峙爭霸的格局中,中國作為一個有一定實力的大國,無論與哪一方結盟或建立戰(zhàn)略關系,都有可能打破力量平衡,助長某一方的霸權主義傾向。而中國作為和平力量獨立于兩個大國之外,則對維護世界和平有重要意義。
3、中國把和平與發(fā)展有機地結合起來,認識到和平是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發(fā)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證。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了戰(zhàn)爭因素的增長、世界和平可以維護較長時期。


新時期外交成就:

1、開展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對世界和平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以后,積極參加了聯(lián)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活動。
2、積極參與地區(qū)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舉辦合作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3、中國積極發(fā)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huán)境:成立并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的活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95415.html

相關閱讀:你不知道的歷史數(shù)字記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