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霞閣記》《缽山余霞閣記》比較閱讀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余霞閣記 管同 府之勝萃于城西,由四望磯迤而稍南,有岡隆然而復起,俗名曰缽山。缽山者,江山環(huán)翼之區(qū)也。而朱氏始居之。無軒亭可憩息。山之側有庵,曰四松,其后有棟宇,極 余霞閣記
管同

府之勝萃于城西,由四望磯迤而稍南,有岡隆然而復起,俗名曰缽山。缽山者,江山環(huán)翼之區(qū)也。而朱氏始居之。無軒亭可憩息。山之側有庵,曰四松,其后有棟宇,極幽。其前
有古木叢篁,極茂翳。憩息之佳所也。而其境止于山椒,又不得登陟而見江山之美。

吾鄉(xiāng)君叔侄兄弟,率好學,樂山林,厭家宅之喧闐也。購是地而改筑之,以為閑暇讀書之所。由庵之后,造曲徑以登。徑止為平臺。由臺而上,建閣三楹,殿以書室。室之后,則仍為平臺而加高焉。由之可以登四望。桐城姚郎中為命名余霞之閣。

缽山與四松各擅一美,不可兼并。自余霞之閣成,而登陟憩息者,始兩得而無遺憾。
凡人多為私謀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諸僧舍示其可共諸人而己之不欲專據(jù)也而或者疑其非計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專據(jù)者安在哉?儒者立志,視天下若吾家。一樓閣也,??然必專據(jù)而無同人之志,彼其讀書亦可以睹矣。而豈達陶君之志也哉!
缽山余霞閣記
梅曾亮

江寧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適于野者,惟西城缽山,吾友陶子靜偕群弟讀書所也。因山之高下為屋,而閣于其嶺。曰“
余霞”
,因所見而名之也。

俯視,花木皆環(huán)拱升降;草徑曲折可念;行人若飛鳥度柯葉上。西面城,淮水縈之。江自西而東,青黃分明,界畫天地。又若大圓鏡,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東南萬屋沉沉,炊煙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風繞之,左引右挹,綿綿緡緡,上浮市聲,近寂而遠聞。
甲戌春,子靜觴同人于其上,眾景畢觀,高言愈張。子靜曰:“
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鑿石而引之,決版而導之者也,故善為文者有所待。”
曾亮曰:“
文在天地,如云物煙景焉,一俯仰之間,而遁乎萬里之外,故善為文者,無失其機。”
君異之曰:“
陶子之論高矣,后說者,如斯閣亦有當焉。”
遂之為書記。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由庵之后,造曲徑以登。 造:筑造。 B.
建閣三楹,殿以書室
殿:宮殿
C.
缽山與四松各擅一美
擅:擁有 D.
子靜觴同人于其上
觴:勸酒
6.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
購是地而改筑之 ②
因所見而名之也
B.①
以為閑暇讀書之所。 ②
桐城姚郎中為命名余霞之閣
C.①
府之勝萃于城西 ②
便于人而適于野者
D.①
江自西而東 ②
近寂而遠聞
7.
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凡人多為私謀/
今陶君筑室/
不于家而置/
諸僧舍示其可共/
諸人而己之/
不欲專據(jù)也/
而或者疑其非/
計是府也/
六代之故都也/
專據(jù)者安在哉
B.
凡人多為私謀/
今陶君筑室不于家/
而置諸僧/
舍示其可共/
諸人而己之/
不欲專據(jù)也/
而或者疑其非計/
是府也/
六代之故都也/
專據(jù)者安在哉
C.
凡人多為私謀/
今陶君筑室/
不于家而置諸僧舍/
示其可共諸人/
而己之不欲專據(jù)也/
而或者疑其非計/
是府也/
六代之故都也/
專據(jù)者安在哉
D.
凡人多為私謀/
今陶君筑室/
不于家而置諸僧/
舍示其可共諸人/
而己之不欲專據(jù)也/
而或者疑其非/
計是府也/
六代之故都也/
專據(jù)者安在哉
8.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缽山位于江寧城西,環(huán)境優(yōu)美,地理優(yōu)越,陶子靜與諸叔侄兄弟喜好靜心讀書,又愛此地風景,遂買下地方,建造了余霞閣。
B.
余霞閣的建造,改變了往缽山游玩的人們有四松庵可憩息,但無處登臨而視野不開闊的狀況。
C.
作為陶子靜的朋友,管同和梅曾亮都在各自的文章中稱贊了余霞閣的美景,并都對登余霞閣所見的景象作了濃墨重彩的描繪。
D.
管同的文章重點肯定陶君建造余霞閣與天下人共享的胸懷,而梅曾亮則側重在文章中抒發(fā)在余霞閣所得到的景與文關系的體悟。
9.
根據(jù)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
分)
(1)
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7
分)

自余霞之閣成,而登陟憩息者,始兩得而無遺憾。(4
分)

因山之高下為屋,而閣于其嶺。(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97713.html

相關閱讀:劉向《說苑?立節(jié)》閱讀答案(附翻譯)
“顏之推,字介,瑯邪臨沂人也!遍喿x答案
“陰興字君陵”閱讀
陰興,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 閱讀答案(山東高考試題)
節(jié)選自明?張弼《義士楊景和塤傳》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