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回落 需求不足還是通縮輸入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政治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近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持續(xù)低位運行,工業(yè)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持續(xù)負增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理論界對于價格持續(xù)疲軟、通貨緊縮壓力上升原因的認識存在較大分歧,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是否應作出大幅度調整產生了爭論。

有學者認為,物價走低意味著有效需求不足。防止落入通縮陷阱,貨幣政策須從穩(wěn)健轉向全面寬松,中央銀行須盡快采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等措施。也有學者認為,我國PPI回落到-3.3%和CPI回落到1.5%的主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下滑導致進出口價格指數大幅下滑,即通縮輸入是價格走低的主因。如果剔除石油、礦產等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因素,我國總體價格水平處在正常水平。治理這種輸入性通縮,不能采取寬松貨幣政策或刺激性的總量政策。還應認識到,這種價格水平下滑有利于我國降低進口成本和生產成本。因而,宏觀經濟政策須保持穩(wěn)定,保持相對中性的定位和操作。

當前價格水平走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這已成為明確宏觀經濟政策定位的關鍵問題。

2014年CPI回落幅度達到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回落貢獻0.37個百分點,能源價格回落貢獻0.23個百分點,其他制成品和服務價格回落貢獻0.4個百分點。因此,CPI水平回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大類價格回落的影響都比較顯著。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下滑明顯。這表明我國經濟有效需求不足問題開始顯現。二是食品價格水平回落。這一方面與我國農業(yè)產量連續(xù)11年增長有關,另一方面與國際糧價大幅度下滑有關,因為2014年我國糧食進口超過糧食生產的10%,達7000多萬噸。三是其他制成品和服務價格下滑。雖然制成品價格下滑是主導因素,但服務類價格指數回落不能忽視,2014年服務類價格指數下滑1.5個百分點,對CPI下滑的貢獻達到30%左右。由此可見,目前工業(yè)領域的需求疲軟開始向第三產業(yè)蔓延;總需求不足、食品價格回落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是導致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下滑的三大主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99077.html

相關閱讀:時政熱點:話風是領導干部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