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裴讓之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裴讓之傳 裴讓之,字士禮。十六喪父,殆不 勝哀,其母辛氏泣撫之曰: 棄我滅性,得為孝子乎? 由是自勉。辛氏,高明婦則,又閑禮度。夫喪,諸子多幼弱,廣延師友,或親自教授 裴讓之傳
裴讓之,字士禮。十六喪父,殆不
勝哀,其母辛氏泣撫之曰:“
棄我滅性,得為孝子乎?”
由是自勉。辛氏,高明婦則,又閑禮度。夫喪,諸子多幼弱,廣延師友,或親自教授。
內(nèi)外親屬有吉兇禮制,多取則焉

讓之少好學有文情清明俊辯早得聲譽魏天平中舉秀才對策高第累遷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語曰能賦詩裴讓之為太原公開府記室
。與楊?友善,相遇則清談竟日。?每云:“
此人風流警拔,裴文季為不亡矣。”
梁使至,帝令讓之攝主客郎。
第二弟諏之奔關(guān)右,兄弟五人皆拘系。神武①
問曰:“
諏之何在?”
答曰:“
昔吳、蜀二國,諸葛兄弟各得遂心,況讓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與孝,愚夫不為。伏愿明公以誠信待物,若以不信處物,物亦安能自信?以此定霸,猶卻行而求道耳。
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釋。歷文襄大將軍主簿,兼中書舍人,后兼散騎常侍,聘梁。文襄嘗入朝,讓之導引,容儀蘊藉,文襄目之曰:“
士禮佳舍人。”
遷長兼中書侍郎,領(lǐng)舍人。
齊受禪,靜帝②
遜居別宮,與諸臣別,讓之流涕?欷。以參掌儀注,封寧都縣男。帝欲以為黃門郎,或言其體重,不堪趨侍,乃除清河太守。至郡未幾,楊?謂讓之諸弟曰:“
我與賢兄交?,企聞善政。適有人從清河來,云奸吏斂跡,盜賊清靖。期月之期,翻然更速。”
清河有二豪吏田轉(zhuǎn)貴、孫舍興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脅人取財。計贓依律不至死。讓之以其亂法,殺之。時清河王岳為司州牧,遣部從事
案之。侍中高德政舊與讓之不協(xié),案奏言:“
當陛下受禪之時,讓之眷戀魏朝,嗚咽流涕,比為內(nèi)官,情非所愿。”
既而楊?請救之,云:“
罪不合死。”
文宣大怒,謂?曰:“
欲得與裴讓之同冢耶!”
于是無敢言者。事奏,竟賜死于家。
(取材于《北齊書·
卷三十五》) 
【注】①
神武:北齊開國皇帝高洋之父高歡,高洋(文宣帝,
550-560
在位)即位后被封為神武皇帝,實并未在位。②
靜帝:東魏皇帝元善見,
550
靜帝禪位于高洋。
7
.用斜線(
/
)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5
分)
8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殆不
勝哀 勝:禁得住
B
.廣
延師友 延:邀請
C
.遣部從事
案之 案:追究,查辦
D
.竟賜死于家
竟:竟然
9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
分)
A
.內(nèi)外親屬有吉兇禮制,多取則焉
——
內(nèi)外親屬有吉兇禮制之事,大都效法她。
B
.君臣分定,失忠與孝,愚夫不為。
——
你我君臣之間的職分已定,丟棄忠心和孝心,連愚夫都不為。
C
.以此定霸,猶卻行而求道耳
——
這樣就能成就霸業(yè),卻還前行去尋找別的辦法。
D
.云奸吏斂跡,盜賊清靖。
——
(那個人)說奸邪的官吏收斂了惡跡,盜賊也被清除干凈。
10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文章的一項是(3
分)
A
.裴讓之的母親是一位既懂禮儀又會教育子女的人,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們成材,她含辛茹苦撫養(yǎng)幼弱的孩子,為他們請老師,有時候還親自教授孩子們。
B
.裴讓之與楊?關(guān)心很好,如果二人見面,就會整天清談;楊??滟澟嶙屩⑾M糜延泻谜。后楊?因替裴讓之說情而被文宣帝埋在裴讓之墓中。
C
.裴讓之受二弟牽連被捕入獄,神武帝審問他時,他用三國時期諸葛亮兄弟分侍二主的例子,表達自己既能盡忠又可盡孝的思想,并從側(cè)面為弟弟開罪。
D
.裴讓之在齊立國時參與制定禮儀制度,皇帝想封他黃門郎,因有人說他身體肥胖而沒被任用,就作了清河太守,短短一個月,就使清河管界安定,政治清明。
11
.“
昔吳、蜀二國,諸葛兄弟各得遂心”
句中“
弟”
是指自稱“
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

”“
后值傾覆, ,
的諸葛亮。(3
分)
12.
裴讓之受二弟牽連被審時做了辯解,《北齊書》與《北史》的記述有兩處不同:一是《北齊書》說“
諸葛兄弟各得
遂心”
,《北史》中為“
諸葛兄弟各得盡心”
;一是《北齊書》說“
況讓之老母在”
,《北史》“
在”
后有“
此”
。你認為《北齊書》與《北史》的記述哪個更好,請任選一處,簡要說明理由。(5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499552.html

相關(guān)閱讀:《李承勛,字立卿》閱讀
《青霞先生文集序》閱讀答案及翻譯
《華佗論 劉禹錫》閱讀答案附翻譯
王充《訂鬼》閱讀答案
“聶政者,軹深井里人也”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