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賢治
①
魯迅自己說過,他的文字有兩類,一類是為別人乃至為敵人的,一類是為自己的。依照這種說法,小說當介于兩者之間,既有
的方面,也有
的方面。說到小說創(chuàng)作,他說:“
我仍抱著十多前的‘
啟蒙主義’
,以為必須是‘
為人生’
,而且是要改良這人生。”
正是人生,把別人和自己統(tǒng)一到他的小說里來了。
②
因為志在啟蒙,作為小說家,魯迅一開始就教他的讀者把世界當作問題來理解,也就是說他必須把一個充滿疑問的現(xiàn)實世界揭示出來。這是一個吃人的世界:吃與被吃,各種各樣的吃。魯迅把世界截然分為上下兩大層面,在小說中,雖然也著意暴露上流社會的墮落,卻更多地傾注了內(nèi)心的悲憫,描述底層的不幸、那許許多多人們的被吃的情形。有學者統(tǒng)計
說,《吶喊》、《
》計二十五個短篇中,便有十三篇描寫了二十四個人的“
狂”
與“
死”
。死亡家庭成員有四種人:革命者或先覺者,知識分子,普通人,還有兒童。統(tǒng)括起來,都是社會的無權者和弱勢者。夏濟安對魯迅小說里的黑暗面有特別深的認識,他指出:“
魯迅是一個善于描寫死的丑惡的能手。不僅散文詩,小說也如此。他的小說中很多生動的形象都有著那樣一種蒼白的色調(diào)、呆滯的目光、緩慢而靜悄悄的動作,以致在死亡完全抓攫他們以前,他們就已經(jīng)有點像死尸了。喪儀、墳墓、死刑,特別是殺頭,還有病痛,這些題目都吸引著他的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多種形式的死亡的陰影爬滿了他的著作。”
一個恐怖的、悲慘的、荒謬的世界何以能夠長存?對于有著五千文明史的中國國民來說,這是一個問題。對此,魯迅的小說并沒有給出答案,其實當時作者本人未必便有答案,惟是留下艱難摸索的印跡,作為暗示讀者的記號而已。
③
我們看到,魯迅的每一篇小說都有若干個線頭,可以由讀者把它們同其余各篇的線頭任意接續(xù)到一起。于是,諸如生存權利、權力資源、權威關系、集體行為、規(guī)范與行動、個人選擇與社會選擇、同一性與異化等等,都落入到一張無限展開的閃爍不定的羅網(wǎng)里。無論從哪一個端點出發(fā),都會找到最深遠的根據(jù);也無論沿著哪一條線路追索,同樣會發(fā)現(xiàn)為周圍的異已力量所牽掣的個體。魯迅的小說,可以說是異形而同構的。所謂同構,并非是故事結構的雷同,而是通過苦難的疊加、主題的重復,強調(diào)存在的本質(zhì)所在。這種相似性,使得同一個社會事件或個人行為,同時在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里進行,并且經(jīng)受同樣的震蕩。作為啟蒙思想家,魯迅不能不重視一個病態(tài)社會的精神狀況。在他那里,有兩個中心意象:一個是關于“
鐵屋子”
的,一個是屬于“
荒原”
的。不同于封閉和壓迫,荒原感是敞開的、彌漫的、延綿的,人墜入其中而無可措手,其實這也是一種深淵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者的筆觸,并沒有停留在對普遍的痛苦、恐怖和焦慮的一般的表現(xiàn)上面;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往往把這些異常強烈的尖銳的悲劇情感,化為一種寂寞感呈現(xiàn)出來。寂寞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先覺者的寂寞、勇士的寂寞、知識者的寂寞,但也有勞苦者的寂寞。像魯迅這般細微地描畫小人物的寂寞,在中國作家中幾乎是沒有的,在世界作家中也非常少見。
④
所謂“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的偉大之處,還不只在于撫慰寂寞的靈魂,當眾多的個體組成“
孤獨的人群”
時,魯迅又把寂寞的消級的方面放大了給我們看——
它是如何易于導致主體感的喪失,自由意志、熱情和力量的消解。這就是看客形象系列的創(chuàng)造?纯偷男蜗笫腔煦绲男蜗。在莊子寓言里,鑿竅而混沌死。但是,中國社會往往缺乏手持斧鑿的精神戰(zhàn)士。這是可怕的。
⑤
文學是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作家無論如何夸大想象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說,他的文字都帶
著自傳的性質(zhì)。魯迅的小說,所寫大抵是個人經(jīng)歷和見聞,即便如《
》,均取材于古代神話、傳說和史籍,而許多人物,也都是他所熟悉的,是穿戴了古衣冠的現(xiàn)代人。他無須編造離奇的情節(jié),只須在記憶中選擇日常性的材料,深入發(fā)掘其中的意義,然后把這些富含意義的材料加以改造,或由此生發(fā)開去。他喜歡使用“
拼湊”
的方法。理論家叫作“
典型化”
,而且把它劃歸到寫實主義的名下,未免過于狹窄。他使用這一方法,其實是出于主題的需要。他要求集中。個人的生活印象因集中而變得尖銳、鮮明和特異起來,思想與美,就在這驚異中產(chǎn)生。
(節(jié)選自《午夜的幽光——
關于知識分子的札記》,有刪節(jié))
7.
通觀全文,請在第①
段橫線上填入適當?shù)恼Z句。(4
分)
“
依照這種說法,小說當介于兩者之間,既有
的方面,也有
的方面。”
8.
指出第②
段引用夏濟安相關論述的作用。(3
分)
9.
在第②⑤
段橫線上填入作品名。(2
分)
10.
結合教材中的魯迅作品,任舉一例闡述你對第③
段畫線句的認識。(5
分)
11.
根據(jù)第⑤
段內(nèi)容,解釋“
典型化”
的含義。(3
分)
12.
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作者認為,魯迅的小說創(chuàng)作抱著啟蒙主義的理想,以改良人生為目的,并因此把別人與自己統(tǒng)一于他的小說中。
B.
一個恐怖的、悲慘的、荒謬的世界之所以能夠長存,這個問題無論對于魯迅還是對于中國國民來說都是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C.
魯迅的小說之所以體現(xiàn)出異形同構的現(xiàn)象,原因就在于作為啟蒙思想家,他不得不重視病態(tài)社會的精神狀況。
D.
看客形象系列的塑造,其實是魯迅把寂寞的深層含義放大了給讀者看的結果。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
(4
分)明確表達問題意識和社會責任;抒寫個人情愫(根據(jù)②⑤
段的開頭進行概述,意近即可;寫“
為別人”
、“
為自己”
,給2
分)
2.
(3
分)強調(diào)志在啟蒙的魯迅,一開始就教他的讀者把世界當作問題來理解,揭示這個充滿疑問的現(xiàn)實世界的吃人本質(zhì)。
3.
(2
分)《彷徨》;《故事新編》
4.
(共5
分)舉例1
分,闡述3
分,結論1
分。(提示:第一,要結合具體作品,帶到具體人物或情節(jié);第二,必須是小說;第三,要結合本文出現(xiàn)的語詞展開分析,如“
病態(tài)社會”
等。)
5.
(3
分)要點:選取熟悉的人物和日常性的材料;深入發(fā)掘其中的意義加以改造、生發(fā);根據(jù)主題的需要進行集中刻畫。
6.
(3
分)A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06258.html
相關閱讀:《守護閱讀文化的價值質(zhì)點》閱讀答案
《中國人為何一面仇富一面拜金?》閱讀答案
魯迅《漫談“漫畫”》閱讀答案
《中國移民的近現(xiàn)代歷史(節(jié)選)》閱讀答案
材料分析鑒賞題“書與電影都是文學的載體”(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