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材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這就要求教師對新教材新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新的學習方式進行探討和研究。本文就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教材;新教法;數學教學;教師
新教材向學生提供了現實有趣、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材料,列舉了許多真實的數據,插入了許多有趣的圖片并提供了大量有趣的數學題型,課本還在提供學習材料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機會,例如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設立了“觀察與思考”、“做一做”、“探究”、“大家談談”等欄目,有利于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在合作與思考中獲得新知識。教科書還力圖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模式展開,所有新知識的引用都從相關問題的研究開始,這是學生了解和學習的出發(fā)點。
新教材在編排體系、知識結構上做了大幅度的改進,突出了知識形成的探索過程,內容注重大多數學校的大多數學生,難易適中,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內容直觀易懂。課程在編排上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考慮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研究和探索適應新教材的教學方式以適應新的需要。因此,筆者就新教材的特點在新的教學方式上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一、作為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
1.教學的本質是學
課程改革將學習這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擴大,教學的任務必然發(fā)生變革。教學的主體不是單一的教師或單一的學生。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支持下,激起、強化、優(yōu)化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的使命是承認學生的權力、成果,提供支持和引導,學生的差異決定了教學的差異。教轉化為學、教的目的、教的過程的核心、教的實際價值的體現,全在于學。
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教育就是手把手的教,耳提面命的教。我們敘述怎么教,我們爭論怎樣教,以為抓住了教,就是抓住了教育教學的關鍵。學生就是教子,躲在“教”字的左下方,小小的。他的靈魂也由人類靈魂的工程——教師去設計。為改變這種以教為本的觀念,課程標準十分強調:這次課改,要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發(fā)現式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注重經歷獲取知識、結論的過程,并從中去發(fā)現問題,逐步解決一些問題,讓學生從方法論上去體驗學習和研究的全過程。顯然,這種方式有助于克服限于接受、模仿、練習、照本宣科而導致的呆板、沒有興趣等不利于思維發(fā)展的問題。
二、備好每一節(jié)課
備課,即教學設計,寫好教案。既要滿足一般常規(guī)的要求,又是教師個人的創(chuàng)造。寫教案一般考慮三個因素:明確教學目標,形成設計意圖,制定教學過程。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準備:
1.理清知識及其結構
一節(jié)好課首先看知識技能的掌握是否正確、適度,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的。在認真鉆研、挖掘教材的基礎上,理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技能領域內的事實、概念、規(guī)律、方法等,并對這些知識分析、綜合,形成結構性關系,由此去往復遞進、螺旋上升,逐步產生新的知識結構。面對新教材,做好這一工作并不輕易。要經歷閱讀、分析教材(包括練習)的過程;要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聯系延伸;要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思考更一般意義上的作用。對知識形成結構性的認識更是一種分析、歸納和思辨過程,有意義的知識必然存在內在的結構,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要建立在對知識結構的把握上。這是對教師專業(yè)水平和教學經驗的挑戰(zhàn)。
2.關注學生的認知結構
認知,即“知”的過程,認識知識的過程,不僅是記憶,還有領悟、設想、推理、解決問題等。不僅知道“學什么”,更重視“學得怎樣”、“為什么這樣學”,這是對學習更深層的認識,能起到學生自我覺察、自我評價、自我監(jiān)控的作用。在備課中,弄清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才能做好教學設計,想學生之所想,真正觸及學習的深層問題,使師生成為學習的共同體。
3.明確目標、突出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設定之后,還需要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點,解決主要矛盾;同時要剖析教學內容中的難點,設法突破。
對學習起基礎作用、紐帶作用,對學生的認知結構起核心作用的內容是教學重點。如事實、概念、規(guī)律、公式、法則、學科思想方法、基本技能等,重點對全體學生而言是相對統(tǒng)一的,要切實設計好保證重點達標的做法。
難點是指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的知識點,往往出現在思維深化和體驗領悟的地方。有理解性的難點、抽象性的難點、方法性的難點、結構性的難點、技巧性的難點等等,往往因人而異。要從教材本身、教學過程的矛盾、學習障礙等方面找出形成難點的因素,對癥下藥,分類分層逐步解決。
4.設計好教學流程
講授式——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大容量、快節(jié)奏,但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在新課改中不提倡這種傳統(tǒng)模式。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共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07597.html
相關閱讀:談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