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評課要素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一、評教學目標是否貼切
  
  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要根據教學內容和課的類型有所側重,合理整合三維目標。如新課要關注構建新知識體系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化學新概念建立的過程,并牢固掌握它;復習課要關注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加深對知識體系的理解;實驗課要關注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實驗設計能力、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能力、描述能力的培養(yǎng)。
  
  二、評教學內容是否有序
  
  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關注知識的邏輯聯(lián)系,又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生活經驗,對教材作合適的選擇調整或加工提煉,使化學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讓學生進入一種有意義的學習狀態(tài)。
  
  三、評教學過程是否生動
  
  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多種的實驗機會和實驗環(huán)境,加強學生的實驗操作機會,啟發(fā)學生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體驗、交流;教師能有效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高效地呈現(xiàn)教學資料或媒體,創(chuàng)設豐富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評學習方式是否多樣
  
  在繼承必要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的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和交流互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化學知識的發(fā)生和形成過程,自主建構知識概念;,并在不同的實踐活動中感悟化學學習思想,體會科學的思維方法,提升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五、教學評價是否豐富
  
  更新評價觀念,評價的意圖在于激勵學生更好地改進學習、增強信心。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練習反饋,還要關注學生的實踐表現(xiàn),以及對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既有教師的評價,又要引導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鼓勵,體現(xiàn)課堂評價的寬松氛圍。
  
  今天聽了荊秀紅老師《酸和堿之間會發(fā)生什么反應》的這節(jié)課,令我印象尤為深刻的主要特點我認為是:自主 探究合作 互動
  
  一、 精心設計,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荊老師在氫氧化鈉溶液滴入鹽酸無現(xiàn)象的情況下,提出問題:氫氧化鈉與鹽酸是否反應?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證明?讓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在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以及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師沒有泛泛地講,而是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本,自學完成相關的題目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呆板受教的狀況,一開始就拉近了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書本的距離,學生帶著渴求知識的狀態(tài)自主學習
  
  二、 別具一格的引導過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傳統(tǒng)課堂教學,喜歡逐條講深講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內容一字不漏地傳給學生,使學生學得被動、枯燥,這正是過去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灌輸知識,導致教學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們當前所進行的化學課改必須摒棄的。荊秀紅老師的這節(jié)課,突出體現(xiàn)了新課標所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過程,實驗結論的得出,都由學生完成。在氫氧化鈉與鹽酸是否反應,由學生說出實驗方案后,由學生實驗,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由學生分析解釋;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鹽和中和反應定義的得出都大膽放給學生,這樣做,給了學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參與學習,讓他們在“過程”中學會了學習,學會了知識。,
  
  三、師生、生生互動,較好地處理了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
  
  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單是讓學生學習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這節(jié)課問題的設計較好地體現(xiàn)出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如:在學完中和反應后,讓學生討論:做完化學實驗后形成的酸性或堿性的廢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應怎樣處理?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自然地將中和反應知識遷移為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再如在學生自學完溶液PH的測定方法后,由學生測定了十幾種溶液PH。以及,在學完本節(jié)課內容后,讓學生總結這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這樣同學們興趣高漲,整堂課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活動中,組內相互合作,同學們從團結合作中學會了知識,學會了交流。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了,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適時,適當?shù)狞c撥和評價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體現(xiàn)出重過程和方法教育。
  
  我認為:本節(jié)課在開始時,實驗氫氧化銅 、氫氧化鐵跟酸的反應,有點不妥。因為學生對氫氧化銅 、氫氧化鐵這兩種堿不是很熟悉。若將該實驗在探究完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正確后完成,用它明顯的實驗現(xiàn)象,來鞏固所學知識,在此基礎上,得出鹽和中和反應的定義,就更加完美了。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不成熟的幾點看法,不對之處,敬請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評《分子和原子》
  
  這節(jié)課,我認為董老師充分體現(xiàn)了“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角度出發(f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本節(jié)課的導入就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學生能聞到清新劑的香味,卻看不見摸不著,這就把構成物質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來了。
  
  第二,對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這一知識點的提出,運用了非常具體的數(shù)字和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那么學生在這些非常具體的數(shù)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對分子是不斷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的處理上,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自通過實驗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試液中,酚酞試液變紅,而不將氨水、酚酞混合,分別放在兩個小燒杯中,用大燒杯罩住后,大燒杯里面的酚酞仍變紅,大燒杯外的不變紅。通過這一現(xiàn)象,學生必須就會想到是氨分子運動到了酚酞試液中,酚酞才會變紅,這樣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斷運動的”這一特征總結出來了。同樣地處理分子間有間隔時,董老師首先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提出,同樣多的石塊和沙子混合會怎樣,然后再讓學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體積會小于50ml。將宏觀和微觀恰當?shù)芈?lián)系了起來,從而讓學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間有間隔”這一事實。
  
  董老師對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fā)的,對水的蒸發(fā)和水分解學生已經很清楚,這是兩個不同的變化過程,利用具體的小問題的形式,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引導學生去思考總結在這兩個不同的變化過程中,水分子及構成水分子的氫原子、氧原子有無變化。并且充分運用了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將肉眼看不見的粒子用動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給學生。
  
  最后的知識網絡總結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起了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本節(jié)課董老師若將最后知識網絡的提出讓學生總結及在教學過程中將課本上的平面彩圖加以充分運用,效果會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看法,如有不當之處,懇請批評與指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507636.html

相關閱讀:2019高一化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