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5日)傍晚至夜間,北京遭遇了近13年來最強的一次沙塵天氣,全市出現(xiàn)沙塵暴,PM10達1000微克/立方米。不過沙塵天氣已于昨天后半夜減弱停歇,今晨藍天重現(xiàn)。預計今天沙塵范圍縮小、強度減弱,不過仍有7省區(qū)有揚沙、浮塵。
此次北京為何會出現(xiàn)這么強的沙塵天氣呢?北京市專業(yè)氣象臺高級工程師李煥安介紹說,受強冷空氣和地面蒙古氣旋的共同作用,15日上午蒙古國和內蒙古地區(qū)出現(xiàn)了大范圍強沙塵暴天氣。隨著天氣系統(tǒng)的發(fā)展和東移,并在高空偏北氣流的輸送下,沙塵暴影響范圍向東、向南擴展,才導致北京沙塵暴天氣的出現(xiàn)。
北京城區(qū)上一次出現(xiàn)沙塵暴還是在2002年3月,此次大范圍沙塵暴是13年來北京遭遇的最強沙塵天氣。資料顯示,2002年3月15日下午,沙塵飛至北京,持續(xù)時間達49個小時;3月20日沙塵第二次襲擊北京,時間持續(xù)長達51個小時,那次沙塵暴北京總降塵量高達3萬噸,相當于人均2公斤。
霾和沙塵有關嗎?
霾中大約有10%的顆粒與沙塵相關, 各地有所不同。就治沙而言, 如果把沙塵源控制好了 ,霾也能相對減輕,沙塵暴更能大幅度減輕。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為例,10年間, 植被覆被率提高了4個百分點,沙化土地減少了30%;風沙天氣明顯減少,強沙塵暴天氣已極少發(fā)生。
沙塵的功勞
人們舊的觀念中,沙塵暴是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具有較強的破壞性。其所到之處,往往造成土壤貧瘠,沙化加劇;農田、民居、道路被埋,設施被毀;空氣污染,人畜病亡……然而,同樣是沙塵暴,也為人類的繁衍生息做出了貢獻。
隨風飄舞鑄就沃土
早在人類文明出現(xiàn)在地球之前,風孜孜不倦地搬運沙塵,在陸地上造就了可以滿足植物生長的肥壤沃土。中國的黃土高原即是250萬年來北半球的西風帶搬運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沙漠和戈壁上的沙塵堆積而成的,也成為中華文明的搖籃。
隨風而行的沙塵中,富含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2002年3月20~22日,一場特大沙塵暴席卷北京,給北京的土壤帶來了大量天然有效的物理肥料和化學肥料,豐富了土壤中植物生長所需的氮、磷、鉀、鈣、鎂、硼等元素,改良了日益退化的土壤。
漂洋過海 補給海洋生物
沙塵漂洋過海時,部分隨大氣沉降進入海洋,為海洋生物提供營養(yǎng)物質。其中的氮和磷可明顯促進海洋初級生產力,高強度的輸入則可能導致浮游植物的 暴發(fā)性增長。此外,全球海洋面積中,約20%是高營養(yǎng)低葉綠素海區(qū)。在這些海區(qū)中,鐵元素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含有大量鐵元素的沙塵氣溶膠 沉降入海,促進了海洋的初級生產力。被稱為沙塵的“鐵肥效應”。地球上50%以上的光合作用是由海洋的浮游植物進行的。浮游植物的增加,除了為其他海洋生 物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同時也固定了更多的碳,進而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以減輕全球變暖效應。
云霄嬉戲 調節(jié)氣候
沙塵對氣候變化還有其他影響。 比如,飄浮在大氣中的沙塵,白天像一把巨大的陽傘, 遮住陽光,使地面溫度降低,減緩氣候變暖, 此為“陽傘效應” ; 沙塵氣溶膠可作為云的凝結核或冰核,通過與云的相互作用,改變云的物理特性、光學特性、生命周期和云量,增加區(qū)域降水,此謂 “冰核效應” 。
逢酸必誅 降低污染
沙塵中攜帶的碳酸鹽和可溶鹽是堿性碳庫的重要來源,其氫氧根離子可與大氣中工業(yè)排放的大量酸性離子發(fā)生中和作用,減少酸性污染物溶于雨雪形成的 酸沉降,此謂沙塵的“中和酸雨效應”。我國南北方的工業(yè)酸性污染物排放程度大致相當,但酸雨主要出現(xiàn)在長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布,專家分析,北方的沙塵 天氣功不可沒。
如果世界上沒有了沙塵,那我國就沒有了黃土高原,也就沒有了沃野千里的黃淮海平原;更沒有了生生不息的海洋生物和我們每天享用的海鮮;亞馬孫雨林更是失去了綠色的光澤。這可真是“以天為本,沙漠有功;以人為本,沙漠有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507671.html
相關閱讀:高三地理期中考試卷分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