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
,一代奇才兼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誕生于浙江樂清柳市的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的傳統(tǒng)私塾教育。到十七歲時,先生除精研儒家四書五經(jīng)外,涉獵已遍及諸子百家,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歷史、琴棋書畫、醫(yī)藥卜算、天文歷法諸學。
抗戰(zhàn)初期,輕的南先生毅然辭親遠游,在峨眉山中訪求多位巖穴高隱之士,虛心求教,學到了許多不傳的法門和秘學。在峨眉山中峰頂?shù)拇笃核麻]關三,苦讀五六千卷佛家經(jīng)典,披閱了全套《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經(jīng)史典籍。
1945
春,先生經(jīng)波歷險,始來臺灣。棲身基隆一陋巷中,闔家六口擠在一小屋內,瓦可漏月,門不閉風,生活甚為清苦。然先生素來超然物外,坦蕩灑脫,窮而不愁,潦而不倒,依舊滿面春風,恬淡為樂,安貧樂道。先生雖三餐不繼,見鄰居無米為炊,卻“
人饑己饑”
,趁鄰居夜半入睡之時,悄悄將偶得之米袋放在這戶人家門口。
幾后,先生受聘于大學執(zhí)教,且應邀到各處講學,舌耕筆耕收入漸豐。1969
創(chuàng)立“
東西精華協(xié)會”
,致力講說中華文化。先生講學范圍極廣,除儒、釋、道三家之外,尚有中國文化大系、歷代謀略學、中華醫(yī)藥、中國建筑與園林藝術、中國企業(yè)管理,以及詩詞、書畫、星相、卜易之學……
前往聽講者極為踴躍,名流學子,販夫走卒,靡不俱備,講堂內外,均人滿為患。先生的學生遍及各地,開花結果,桃李滿天下,這也是先生最為欣慰的事情。
“
東西精華協(xié)會”
發(fā)展期間,南先生又創(chuàng)辦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寫文稿,揭示了幾千來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又創(chuàng)立了“
老古出版社”
,發(fā)行《知見》。雖日見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夜以繼日,揮毫寫下系列傳世之作,《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jīng)雜說》《易經(jīng)系傳別講》《歷史的經(jīng)驗》《新舊的一代》《中國佛教發(fā)展史》《中國道教發(fā)展史》《金剛經(jīng)說什么》《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習禪錄影》《禪觀正脈研究》《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jīng)的濟世觀》《原本大學微言》等幾十部大書,著作等身,蔚為奇觀。
南先生是大家共同尊崇的長者,講課、為人,幽默風趣。在眾多的學生心目中,身材不高,平?偸巧泶┮灰u簡單的青衫、腳踏一雙布鞋。不食煙酒,素食清茶,簡單樸素。既是仙佛中人,又是學富五車、博大精深的學界泰斗,還是淡泊名利、寧靜超脫的仁慈長者。“
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
,凡來訪賓客,無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就是送貨的伙計、來收賬的先生,南先生也要讓她們吃完飯再走。
先生嗜書成癖,藏書之富,讀書之多,世人難以企及。所藏之書,上自先秦,下至民國,經(jīng)史子集、詩詞曲賦、佛道經(jīng)典、名人傳記、世界經(jīng)濟、外國史地、哲學論著、各國政論、中西醫(yī)藥、當代科技,甚至中外美術、音樂、武俠小說……
近30
萬冊珍貴藏書,堪稱收藏宏富的圖書館。先生讀書既多且快,一日十行,過目成誦,隨口引證,天縱之資,非常人所能及。
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大
盛夏,南先生應邀赴美,在華盛頓成立“
東西學院”
,成立“
弗吉尼亞東西文化學院”“
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
,致力于東西方文化溝通,弘揚中華學術。
在多次演講中,他對自己評價是八個字——
一無長處、一無所是。對于一些人冠以他的“
佛學大師”
稱號,南懷瑾也不曾接受過。他說:“
不是,我夠不上資格。我只會睡覺(笑),佛經(jīng)上面寫一個修菩薩道的人要布施,眾生如果需要你的眼睛,那就挖給他。頭顱、腦血、全身、妻子、兒女、財產(chǎn),都可以布施,我做不到。”
1988
,他心系國家建設,投資1
.7
億美元在祖國大陸的家鄉(xiāng)興建金溫鐵路(金華至溫州)。該工程1996
4
月完工,南懷瑾成了鐵路老板,本可借此賺錢發(fā)大財,可他卻一文也不要,還將全部股份轉讓給地方,并賦詩一首:“
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只羨車行?”
2005
9
月,南先生應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商界成功人士發(fā)表演講,他精辟地指出:“
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
。他解釋說:“
一個人一生里做一件事情,對世界人類永遠有功勞,永遠有利益給大家,這才叫事業(yè)。像大禹治水,這叫事業(yè),因此他為萬世所崇仰,其功永不可沒。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霉到討飯的,都不是事業(yè),那時職業(yè)。”
學生還說:人生有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意識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2006
定居在七都(廟港),開辦太湖大學堂。在南懷瑾生命中最后六光陰里,除了少量的外出授課,他基本都在七都鎮(zhèn)太湖邊的大學堂度過,在這里50
次公開授課,受教者無數(shù)。而每天晚上,他都會抽出一個多小時為身邊的弟子授課;一365
天,讀書修行育人,從無懈怠。
直到
因感冒引發(fā)肺炎,于9
月29
日下午4
時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95
歲。在先生葬禮上,一位匿名的學生在給老師的挽聯(lián)上寫道:“
國學大師,成就耀古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09570.html
相關閱讀:實用類文本《回憶傅斯先生二三事》閱讀答案
《林戊蓀談翻譯人生》閱讀答案
《徐冬冬:隱者歸來》閱讀及答案
《梁漱溟與馮友蘭最后一次會面》閱讀答案
《渴望生活??梵高傳(節(jié)選)》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