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幸福究竟在哪里》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幸福究竟在哪里 劉植榮 中央電視臺記者近日采訪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問道:您幸福嗎?莫言答:我不知道。央視記者也曾問一位 73 歲的拾荒老人:您覺得您幸福嗎?老人答 幸福究竟在哪里
劉植榮
中央電視臺記者近日采訪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問道:“您幸福嗎?”莫言答:“我不知道。”央視記者也曾問一位73
歲的拾荒老人:“您覺得您幸福嗎?”老人答:“我耳朵不好。”當央視追問一外出打工者“您幸福嗎”時,這位農民工茫然地說:“我姓曾。”不少網(wǎng)友表示,這看似無厘頭的回答,背后卻有無盡的辛酸和沉重。
  盡管幸福難以名狀,人們卻一直追求著幸福,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說:“人類活動的唯一動機就是追求自身的幸福。”
  人對幸福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這與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相對應。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分為5
個層次
。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
  生理需求就是饑有所食,寒有所衣,住有所居,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這是人活著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基本的人權。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后,人便有了最原始的幸福感。
  吃、穿、住、醫(yī)、養(yǎng)等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又會產(chǎn)生對安全的需求,要求一個沒有威脅的生存環(huán)境,過安寧的生活,也就是央視做幸福調查時一位受訪者所說的“生活有保障,沒有后顧之憂”。
  人是感情動物,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一旦得到滿足,便又有了對幸福的新的追求,那就是情感需求: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朋友之間的友誼、公民之間的和睦。人對情感的需求,其實就是一個字“愛”。人只有感受到有人、有組織、有社會的關愛,他才會感到幸福,也就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所說的“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也是墨子早就提出的“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
  人對幸福的追求不會僅停留在滿足前3
個層次的需求上,人還有被尊重的需求,就是要求自己得到社會的尊重,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屬性,成為一個“公民”。這也是和諧社會的基本標志,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人們都彼此尊重,尊重對方的人格,尊重對方的人權。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的憲法,都規(guī)定了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和宗教信仰等自由,其目的就是尊重所有公民的意愿表達,確保公民從受尊重中感受到幸福。
  最讓人有幸福感的是滿足自我實現(xiàn)需求。自我實現(xiàn)是人最高層次的需求,它是指人在不受脅迫、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自由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自我實現(xiàn)是人類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從主觀上講,它能讓人的各種潛能得到徹底發(fā)揮;從客觀上講,它促進了社會文明的發(fā)展。
  人類歷史上眾多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新思想、新流派的形成,都是在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中實現(xiàn)的,發(fā)明家憑借自己的興趣進行科學研究,思想家憑借自己的某種社會愿望而求索。正如英國20
世紀偉大學者伯特蘭·羅素所說:“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總是伴隨著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才能來改變世界。”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幸福感與他所在的各種環(huán)境休戚相關,包括家庭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社區(qū)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
  由此可見,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后,只靠增加收入是無法增進幸福感的,必須改善各種環(huán)境,滿足人們對幸福的不斷追求。上升到國家層面,發(fā)展經(jīng)濟的終極目的,是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發(fā)展經(jīng)濟本身。如果GDP
在躥升,可人們的幸福感卻在下降
,這說明發(fā)展經(jīng)濟的方向出了偏差,產(chǎn)生效率的同時卻付出了公平的代價。一個社會最怕的就是貧富差距過大,因為過大的貧富差距不但會誘發(fā)各種犯罪,還會讓社會各階層之間充滿仇恨,窮人和富人都不會感到幸福。窮人認為自己受到了富人的剝削,受到了社會的歧視,即使他們的物質生活得到十足的改善,他們照樣缺乏幸福感,因為他們在與周圍的富人比較,尤其是那些不勞而獲、靠不正當手段致富的人。富人縱然有金山一座,但同樣也不會幸福,因為他們沒有安全感,在家到處安裝監(jiān)控,出行雇保鏢,成累月生活在惶恐之中。
所以,中國未來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一定要讓效益讓位于公平,在制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時,要著實解決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民和被邊緣化的市民的收入水平,化解由收入分配不公引發(fā)的各種社會矛盾,增進全體民眾的幸福感。
(選自《新金融觀察》12
10
月22
日第6
版,有改動)
1
、文章用莫言、拾荒老人、打工者對幸福的回答開頭,目的是什么?(6
分)
答案:
①用人們對幸福感的茫然,②引出對幸福感的具體分析,③告誡幸福感除金錢之外還有更多的含義(三點各2
分)
2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分為5
個層次。五個層次有哪些特點?與幸福感有什么關系?(8
分)
答案:
①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是最原始的幸福;②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是基于個人的,是基本的幸福感。③被尊重的需求,是基于社會和諧的,是高層次的幸福;④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則是促進社會文明的,是最高層次的幸福(特點各1
分;關系各1
分)
3
、
GDP
指一國(或地區(qū))一內生產(chǎn)出的全部最終產(chǎn)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如何理解文中說“
GDP
在躥升,可人們的幸福感卻在下降”的現(xiàn)象。(4
分)
答案:
經(jīng)濟總量上去了,但由于分配不公,造成幸福感下降(經(jīng)濟總量、分配,各1
分;說明2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12390.html

相關閱讀:《宋代文明的歷史地位》閱讀答案
周國平《韓國民族文化》閱讀答案
莫言《悠著點,慢著點-----“貧富”與“欲望”漫談》閱讀答案
“詩與禪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閱讀
《作家之所以偉大》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