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題。(每題三分)
唐代統(tǒng)治者將西域視為應對突厥和吐蕃威脅的戰(zhàn)略側翼,采取了意義深遠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特別是實行了以漢文化為主體、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實邊策略,改變了南北朝以來的對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認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從而使絲綢之路暢通東西,大唐文明輻射歐亞,成就了中國歷代中央王朝統(tǒng)治西域的一段經典時期。
張騫通西域后,隨著大批漢人進入西域,漢文化也隨之在西域傳播開來,作為中原傳統(tǒng)文化核心內容的儒學也傳入西域。唐王朝國力強盛,文化繁榮,深深影響了統(tǒng)一后的西域。儒學文化日漸成為西域民眾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和道德禮儀的操守。儒家經典思想被正式納入西域子弟參加朝廷科舉取士的考核內容,許多吐魯番文書都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會普遍傳播的事實和對西域民眾的影響程度。正是因為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漢文化在西域社會的廣泛傳播,鐵勒首領、名將契必何力雖為一介武夫,亦可隨口誦出
“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
的佳句。
同時,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間。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個集大成的時期,薩滿教、佛教、襖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深深植入到各個教派之中。在吐魯番出土的佛教文書中有大量
“
急急如律令
”
的道教術語,而回鶻文摩尼教經典中亦有《釋迦四門觀》和《阿難達法問》的佛經內容。在西域,孝也成為儒、釋、道等文化內涵中的根本內容。
唐代文化認同政策,有效促進了西域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從南北朝到隋唐,是一個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以高昌為代表的西域諸國仰慕中原文化,使?jié)h文化在少數(shù)民族中廣為傳播,在西域社會中形成了較好的社會基礎,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開放,使唐代的文化實邊政策被唐代西域社會普遍接受。在這種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圍中,民族平等與文化融合成為唐朝重要的治邊之策。這種民族一體與文化融合的思想成為唐代社會的主流觀念。
“
華夷一家
”
的思想在玄宗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充分體現(xiàn)了唐朝時期民族融合的發(fā)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為
“
天可汗
”
,成為包括西域在內的各民族的
“
可汗
”
,中華一統(tǒng)的局面由此達到新的高度,影響深遠。
文化認同與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確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眾、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達西域,與西域民族雜居相處,在語言、習俗、文化、信仰等領域相互交融,共同發(fā)展,提高了各民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增強了西域各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僅在戰(zhàn)略上使
“
西北邊患,蕩然一清
”
,而且西域由漢代以來單純的軍事防御地區(qū)變?yōu)樯鐣鄬Ψ(wěn)定的區(qū)域,成為大唐文化向中亞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1
.下列關于文化認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從南北朝到隋唐,是一個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民族一體與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其主流觀念。
B
.唐代統(tǒng)治者對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視與對西藏的正確治理,有效促進了西域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使西域成為大唐文明向中亞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C
.張騫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眾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之中。
D
.隨著漢文化在西域傳播開來,大批中原民眾、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隨之進入西域,把作為中原傳統(tǒng)文化核心內容的儒學也傳入西域。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儒家經典思想被正式納入西域子弟參加朝廷科舉取士的考核內容,說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西域社會普遍傳播的事實和對西域民眾的影響程度。
B
.唐王朝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對西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至統(tǒng)一后的西域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學經典的基本思想和價值觀。
C
.
“
華夷一家
”
的思想在唐太宗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為
“
天可汗
”
,成為包括西域在內的各民族的
“
可汗
”
。
D
.在吐魯番出土的佛教文書中有大量
“
急急如律令
”
的道教術語等表明不同宗教用語在西域同存共處,相互夾雜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多元宗教與中原文化的融合。
3
.下列推斷,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
.宗教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和文化,在促進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B
.唐代,西域各民族對中原王朝有著極大的向心力,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化認同政策的有效性。
C
.鐵勒首領、名將契必何力可隨口誦出
“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
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漢文化在西域社會得以廣泛傳播。
D
.借鑒唐代治理西域的經驗,建立在對中華民族認同基礎上的
“
多元一體
”
格局,有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從而促進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
參考答案:
轉載請注明:“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
1
.B
(A
.張冠李戴。原文說:“
這種民族一體與文化融合的的思想成為唐代
社會的主流觀念”
;C
.與原文不符。儒家文化深深根植于西域民眾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之中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D
.時間順序錯誤。原文說的是:“
隨著大批漢人進入西域,漢文化也隨之在西域傳播開來,作為中原傳統(tǒng)文化核心內容的儒學也傳入西域”
。)[
2
.C
(張冠李戴。“‘
華夷一家’
的思想在玄宗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
3
.C
(顛倒因果。原文說的是因為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漢文化在西域社會的廣泛傳播,鐵勒
首領、名將契必何力雖為一介武夫,亦可隨口誦出“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的佳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12430.html
相關閱讀:《詩人的審美角色》閱讀答案
《包容性增長》閱讀答案
《中西方戲劇》閱讀答案
《詩歌批評庸俗化》閱讀
《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