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分)
宋綬,趙州平棘人。綬性孝謹清介,言動有常。為兒童時,手不執(zhí)錢。家藏書萬余卷,親自校讎,博通經史百家。綬幼聰警,額有奇骨,為外祖楊徽之所器愛;罩疅o子,家藏書悉與綬。綬母亦知書,每躬自訓教,以故文章為一時所尚。十五,召試中書,真宗愛其文,遷大理評事,聽于秘閣讀書。大中祥符元,復試學士院,為集賢校理,與父皋同職。
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綬奏言:“
唐先天中,睿宗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處分軍國重務,除三品以下官,決徒刑。宜約先天制度,令群臣對前殿,非軍國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
書上,忤太后意,改龍圖閣學士,出知應天府。太后崩,帝思綬言,召還,將大用,而宰相張士遜沮止之,復加翰林侍讀學士。
有詔罷修寺觀,而章惠太后以舊宅為道觀,諫官、御史言之。帝曰:“
此太后奩中物也,諫官、御史欲邀名邪?”
綬進曰:“
彼豈知太后所為哉,第見興土木違近詔,即論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猶指為過;虮菹掠写箨I失,近臣雖不言,然傳聞四方,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嘗謂唐太宗為諫官所詆,不以為愧。何若動無過舉,使無得而言哉?”
郭皇后廢,帝命綬作詔曰:“
當求德閥,以稱坤儀。”
既而左右引富人陳氏女入宮,綬曰:“
陛下乃欲以賤者正位中宮,不亦與前日詔語戾乎?”
后數日,王曾入對,又論奏之。帝曰:“
宋綬亦如此言。”
時大臣繼有論者,卒罷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無事,綬慮宴樂有漸,乃言:“
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無事,銷變于未萌。事至而應,不亦殆歟?臣愿飭勵群司,不以承平自怠。”
又上:“
馭下之道有三:臨事尚乎守,當機貴乎斷,兆謀先乎密。能守則奸不能移,能斷則邪不能惑,能密則事不能撓。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間,聲味以調六氣,節(jié)宣以順四時,保養(yǎng)圣躬,宗社之休也。”
再遷吏部侍郎。
時宰相呂夷簡、王曾論議數不同,綬多是夷簡,而參知政事蔡齊間有所異,政事由此依違不決,于是四人者皆罷。綬以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留侍講筵。
元昊反,劉平、石元孫敗沒,帝以手詔賜大臣居外者,詢攻守之策。綬畫十事以獻。復召知樞密院事,遷兵部尚書、參知政事。時綬母尚在,綬既得疾,不視事,猶起居自力,區(qū)處后事。
(選自《宋史》)
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以故文章為一時所尚
尚:崇尚
B
.書上,忤太后意
忤:違背
C
.綬慮宴樂有漸
漸:加劇
D
.保養(yǎng)圣躬,宗社之休也
休:休整
5
.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綬敢于諫言的一組是(3
分)
①
宜約先天制度,令群臣對前殿 ②
改龍圖閣學士,出知應天府
③
而宰相張士遜沮止之 ④
當求德閥,以稱坤儀
⑤
不亦與前日詔語戾乎 ⑥
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③⑤⑥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宋綬性格孝謹清介、聰明機警,少時便看淡錢財,家里藏書頗豐,得以博覽群書,再加外祖楊徽之的施愛有加,母親悉心調教,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礎。
B
.對太后垂簾聽政之事,宋綬直言己見,招惹太后不滿,將其改任為龍圖閣學士,又調出朝廷任職應天府。后來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張士遜阻撓。
C
.各位大臣勸諫皇帝重視章惠太后修建道觀一事無果,宋綬上諫時便曉皇帝以理,舉出“
唐太宗為諫官所詆,不以為愧”
的例子闡述自己的觀點。
D
.因為幾位大臣常常政見不一,朝事難以有效解決,宋綬等人被解除朝職,后來因為給無計可施的皇帝獻計,宋綬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職。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分)
(1
)故立防于無事,銷變于未萌。事至而應,不亦殆歟?
答:
(2
)綬多是夷簡,而參知政事蔡齊間有所異,政事由此依違不決。
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12468.html
相關閱讀:《李苗,字子宣》閱讀答案及翻譯
高中文言文閱讀《毛遂自薦》附答案
《元德秀字紫芝》閱讀答案及翻譯
《人有三不祥》閱讀答案及譯文
柳宗元《桐葉封弟辨》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