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目標 漢、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漢初、唐末、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明、清時期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重點難點 重難點: 漢至明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加強評價。
學習過程
與 【自主學習】
1. 漢初王國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及解決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2. 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怎樣評價?
3. 明清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怎樣評價?
【精講互動】
一、漢武帝的集權措施
1、七國之亂
①原因 A.漢初的地方管理措施及后果:(人物、措施、后果)
B.漢景帝的舉措
②經過——時間、旗號、首領、參加者
③結果
2、漢武帝的集權措施
①目的
②措施:實行“推恩令”
③評價
二、藩鎮(zhèn)割據(jù)與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藩鎮(zhèn)割據(jù)
①原因——安史之亂的影響、地方節(jié)度使的設立
②表現(xiàn)——節(jié)度使的繼任方式
③影響——導致了國家分裂
2、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①原因——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的繼續(xù)和擴大
②特點
A.北方——五代相繼、混戰(zhàn)割據(jù)、周世宗改革奠基
B.南方與山西——十國并立、相對穩(wěn)定、發(fā)展經濟
三、宋央集權的強化 (展示、補充)
1.措施
2.評價
三、明清皇權的不斷加強
1、明朝廢除丞相:——
⑴廢除:1380年,明太祖
⑵影響:相權、皇權合而為一,專制皇權發(fā)展到高峰
2、明朝設立內閣:——(P課本第16頁)
⑴原因:廢丞相后,為提高皇帝處理政務的。
⑵設立:明太祖設殿閣士,明成祖正式在文淵閣設內閣。
⑶職權:①參與商討;② “票擬”、“批紅”。
4、清朝設立軍機處:——(P課本第16頁)
⑴清承明制,設內閣,
⑵軍機處:①時間:雍正年間②原因:處理西北緊急軍務
③職權:處理軍務,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
④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軍國大事皆由皇帝裁決,專制皇權高度發(fā)展。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達標訓練】
1.西漢的主父偃曾建議皇帝:“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必稍自弱矣。”這表明他提出此建議的真實目的是
A.主張推行分封制 B.提高諸王的政治地位
C.剝奪諸侯王的直屬領土 D.施德于諸侯,收買人心
2.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規(guī)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并規(guī)定
A.侯國相當于縣,直屬朝廷 B.列侯名義上受朝廷節(jié)制
C.侯國受王國管轄 D.列侯歸郡統(tǒng)轄
3.五代十國時期,皇帝要調動一個實力較大的地方將領,事先總是調兵遣將防備其反抗,如臨大敵。這反映出
A.地方將領會發(fā)動兵變 B.皇權專制制度已趨沒落
C.地方將領反對封建專制 D.皇權與割據(jù)勢力矛盾尖銳
4、“時方鎮(zhèn)闕守帥,稍命文臣權之,又置轉運使、通判,為之條禁,文簿漸為精密,由是利用歸公上而外權削矣。”其實質是
A.剝奪朝中大將的兵權 B.防止分裂割據(jù)
C.防止“陳橋兵變”重演 D.加強中央集權
5.從總體上看,北宋統(tǒng)治者強化中央集權要解決的根本矛盾是
A.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B.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C.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 D.地主與農民的矛盾
小結
作業(yè)布置 《課堂新坐標》P16-17:知能鞏固提升
課后反思
第一單元章節(jié)總結 課題名稱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歷史
授課時間 第 周 星期 第 節(jié) 課型 課 主備課人 李強
學習目標 學生掌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歷史;并能做簡要的評價。
重點難點 重難點: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史。
學習過程
與方法 【自主學習】①學生自主學習導學案,歸納問題,使之條理化、序號化、層次化。
②學生分組展示、交流、提升。
1.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歷史。
2.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選拔人才制度)的演變歷史。
3.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歷史。
【精講互動】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演變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萌芽(理論的提出)韓非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依法治國的思想。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統(tǒng)一全國后,為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蕶嘀粮邿o上、設立中央機構、劃分地方行政區(qū)、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等一系列政治原則確立下來。
(3)西漢時鞏固
西漢初期,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和封國制,地方王國勢力的強大威脅到中央集權。到漢武帝時,采取了解決王國問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刺史制度、鹽鐵官營,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察舉制等措施,使得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鞏固下來。
(4)隋唐時完善
隋唐時期,積極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前者使得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分割相權以加強皇權的做法也為后代所效法;后者把讀書、和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的實施,使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了。
(5)北宋時加強中央集權
唐朝以后,經歷了長期的藩鎮(zhèn)割據(jù),皇權受到以武將為中心的地方割據(jù)勢力的嚴重威脅。北宋初,采取各種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其特點是,從加強軍權入手、著眼于防止軍閥割據(jù)、大力分散地方權力,結果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形成了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造成了地方的貧弱,出現(xiàn)了冗兵、冗官、冗費的局面。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無力對抗中央,中央在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中已處于絕對上風,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jù)的矛盾基本解決。但政治制度上又體現(xiàn)出新的特點: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后皇權不斷加強,相權就不斷遭到壓制。
(6)明朝加強君主專制
明朝時,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君主專制。其中,廢除丞相,權分六部,地方上行三司分權,最終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八股取士極大敗壞了學風;特務機構的設立成為明朝君主專制的明顯特色。從此,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出現(xiàn)越來越明顯的消極作用。
(7)清朝前期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
清朝入關后,為了削弱滿洲貴族的勢力、壓制漢族官員,采取了許多極端措施,如大興“文字獄”、設立軍機處等,使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但軍機處的設置提高了清政府的行政效率。
對君主專制制度的經濟文化分析
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與經濟、文化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也必須聯(lián)系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來全面認識。
以明清時期為例。當時封建自然經濟仍占有統(tǒng)治地位,表現(xiàn)在政治上就是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明朝對元朝、清朝對明朝在制度建設上既有繼承,也有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在文化上,就是通過八股取士、“文字獄”嚴密控制思想,實行文化專制主義。但這時經濟上已經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新的經濟基礎與君主專制制度為代表的舊的上層建筑發(fā)生矛盾,表現(xiàn)在文化上,就是以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等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產生了,《牡丹亭》《紅樓夢》等文藝作品也對這種思想進行了一定的渲染。
從專制制度的發(fā)展過程可以看出其發(fā)展總趨勢有三:
(1)皇權加強,相權削弱: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強化皇權,分散削弱相權,強化皇帝對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央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監(jiān)視。
秦始皇確立皇權至上的專制制度,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集中在皇帝手中,包括政事裁決和官吏任免;從兩漢到唐朝,王國、豪強地主、土族、節(jié)度使都曾是威脅中央集權和皇權的大問題;宋太祖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強化了君權,挑選強壯士兵編人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加強,包括明朝廢除亟相、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大臣、設立皇帝直接控制的廠衛(wèi)特務機構、加強對官吏和人民的監(jiān)視和鎮(zhèn)壓,清朝初期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
(2)中央權力加強,地方勢力削弱:
中央:秦始皇在中央設亟相、御史大夫、大尉,分掌政事、監(jiān)察、軍事,地方設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度確立;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尚書掌管行政、中書和門下掌管政令草擬和審批;到明清時期,廢丞相、設內閣和六部、增設軍機處,中央機構的設立和職權完全服從于專制君權的需要。
地方:秦始皇時期的郡守、縣令由皇帝任命;西漢初王國問題經過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推恩令”和奪去大批王侯爵位才解決;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土族勢力,直到唐末農民戰(zhàn)爭中才被消滅,唐朝中期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強大,經過五代十國,直至北宋初期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jié)度使兵權后才解決,中央通過對地方派文臣知州、轉運使和控制禁軍等方法才結束;元朝在地方設立行省,對全國進行有效管轄,明朝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和軍政,并直接隸屬中央,都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的表現(xiàn)。
(3)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思想文化專制不斷加強。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都是強化思想控制的重要措施。從控制對象的范圍看,是由鎮(zhèn)壓反對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選拔,再到控制和鎮(zhèn)壓全體漢族地主與人民。
影響:
(1)積極影響:
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有利于維護祖國統(tǒng)一與領土完整、創(chuàng)造和平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抵御外來侵略;
經濟: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guī)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利于社會經濟發(fā)展;
民族:在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據(jù)、利于各地區(qū)的經濟文化交流,使我國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證了中外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
(2)消極影響:
經濟上:封建社會末期,束縛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政治上:空前強化的專制統(tǒng)治使人民毫無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
思想文化上:獨尊一家,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嚴重阻礙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fā)展受到抑制;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延續(xù)了二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定局面,促進了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北宋以后,消極方面日趨突出。到了封建制度日趨衰落的明清時期,專制主義發(fā)展到極限,其消極作用占支配地位,嚴重地阻礙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二、選官制度(選拔人才制度)
1.奴隸社會選官制度
按照宗法血緣關系實行世卿世祿制度(世襲制)。商鞅變法時廢除了這一特權。
2.封建社會的選官制度
(1)察舉制:漢朝時創(chuàng)設自下(地方官員推薦)而上(皇帝任命)選拔官吏的制度。察舉的主要依據(jù)是才學和品德。
(2)九品中正制:曹魏時開始形成的由中正官發(fā)現(xiàn)和推薦人才再由皇帝任命為官的制度。把人才分為九個等級,中正官推舉人才的依據(jù)是門第,該制度促使士族制度形成,造成士族地主長期把持政權。
(3)科舉制:隋唐以后歷代王朝實施的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廢九品中正,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煬帝時,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朝貞觀年間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創(chuàng)設武科和殿試;開元年間,提高科舉地位;北宋王安石改革科舉,廢明經,進士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明代開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前期承襲明代科舉制,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學制,廢除科舉制。
(4)規(guī)律:
第一,選官制度是保證封建制度的重要舉措,歷代統(tǒng)治者對此極為關注。
第二,選拔標準由家世、財產逐漸發(fā)展到才學,選拔標準逐步趨向公平、客觀。
第三,科舉制度早期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隨著考試內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極作用明顯。
正確認識科舉制度積極作用:①有利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階級基礎,改變了過去士族門閥把持朝政的局面。②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考試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③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水平的客觀依據(jù),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選賢任能的公平競爭性。④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聯(lián)系起來,發(fā)揚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營造了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⑤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時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的繁榮。⑥西方現(xiàn)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xiàn)代的制度和干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fā)展。
消極作用:①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真才實學,對學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②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也是導致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③科舉制度不利于知識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
三、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奴隸社會)
2.郡縣制
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將全國劃分為郡、縣兩級行政區(qū)?たh長官均由皇帝任命,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3.行省制
元朝時在各地設行中書省,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機構,負責管理地方。從此,“省”成為地方行政區(qū)名稱。清朝前期,全國劃分為18省,5個將軍轄區(qū),2個辦事大臣轄區(qū),共25個省級行政區(qū)域和蒙古盟旗等。
4.規(guī)律
由分封制到郡縣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系到行政任命官銜的變化,屬于政治制度進步的表現(xiàn)。由郡縣制到行省制的變化,主要反映行政區(qū)劃分的變化,一般說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行政區(qū)越劃越小,越劃越多。
【達標訓練】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秦朝 _______制度、_______制度 ______制度
西漢 中外朝制度 郡國制、推恩令、刺史制度
隋唐 _______制 隋州縣制度、唐中后期增_______
北宋 二府、三司、參知政事——相權
釋兵權、三衙、守內虛外——軍事 文臣知州、通判、轉運使
元朝 中書省、樞密院、宣政院 _______制度
明朝 廢_______、設_______ 廢行省、設三司
清朝 軍機處 省、將軍轄區(qū)、辦事大臣轄區(qū)蒙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51685.html
相關閱讀:如何才能學好高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