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中國古代的文論和畫論,首先所關注并強調的,乃是藝術家主觀情懷和客觀世界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往往超越了一般的反映論,而是主客觀的徹底融合。然而,藝術的創(chuàng)造還不僅于此,中國畫家進一步強調在物我一如的過程中“
我”
的重要性。東晉顧愷之提出“
遷想妙得”
的精論,意指“
遷想”
這種主觀活動,乃具一種關系到藝術作品成敗利鈍的移情作用。無“
遷想”
則無“
妙得”
,“
妙得”
是至美盡善的追求,沒有這種追求是談不上藝術創(chuàng)造的。
中國的藝術家豈能陷自己于“
心為形役”
的蹇促不堪之境?
他們要在包容萬有的大化中憑虛御風,物我兩忘,如蘇東坡之“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陸機《文賦》所謂“
精騖八極,心游萬仞”
,足證詩人作賦、畫家秉筆所藉者是九垓重霄的清逸之氣。這是畫家心靈、智慧、才情的升騰,惟其如此,中國畫家才能超然物表,既能與花鳥同憂樂,又能以奴仆命風月,傾東海以為酒,一澆胸中塊壘。
至此,大自然已成詩人、畫家手中之觥爵,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飛羽游鱗,無非胸中憂樂所寄托,遂有杜公“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之句,遂有八大山人“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宋山河”
之畫。緣物寄情乃是心物交感和遷想妙得的最后結果。在宣紙上留下一些痕跡,這痕跡顯然是約略言之,得其仿佛,與心頭所勃郁所蓄積者相去頗遠,這是中國畫家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中國畫直抒胸臆的快感,來源于它語言的痛快淋漓,來源于假自然陶詠乎我的山川大神般的自信。
中國繪畫原本是興奮的,用不著加其他調劑。”
這“
興奮”
二字,質樸之中奧義在焉。中國畫家不能似日本畫家那樣一枝一葉著意描,中國畫家的興奮如兔起鶻落,稍縱即逝,不能持續(xù)于苦役般的描畫之中。中國畫是即興神馳的產物,它近乎中國的漢詩,利于言情述懷,鈍于狀物描摹,東西方詩在其源頭已分道揚鑣,西方有史詩,而漢人只有詩史。司馬遷的《史記》是無韻之《離騷》,然屈原《離騷》則絕非有韻之《史記》。中國的詩雖可佐史,但不可當史看,中國畫可寫實但不可以形似求。
中國畫的線是超越了寫實的,以形寫神,要求線條之抑揚頓挫、起伏波磔具寫意性,傾注畫家意匠,使線有獨立審美價值。線條表現(xiàn)力的豐富與中國人審美領域的拓展并行不悖。線的美學標準,在兩千歷史進程中,已入高雅美奐之境。筆墨的含意則與線條相近,而且墨的地位從屬于筆,這已是定論,筆可說是線的別稱。中國畫的線乃是天生玉質不假脂粉的美人,而墨分五色之說則更表明,在中國畫家看來,墨的黑色包容了絢麗的自然。這種特有的認識,使中國畫一直以水墨為大廈之棟梁,這與西方后期印象派之以色彩為雄殿之基礎,南轅而北轍。必強自己所不能,無異于用短舍長。有人于水墨畫上施以莫奈之色彩或雷諾阿之光影,恕我不敏,豈能茍同?
(摘編自范曾《中國畫芻議》)
1
.下列關于原文前三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藝術家主觀情懷和客觀世界的統(tǒng)一,以及超越一般反映論的主客觀的徹底融合,是中國古代的文論和畫論共同關注和強調的。
B
.東晉顧愷之所提出的“
遷想妙得”
的精論,其中“
遷想”
的意思也就是“
移情”
,離開了“
遷想”
這一前提,“
妙得”
便無從談起。
C
.所謂畫家秉筆所藉的清逸之氣,正是畫家心智才情的升騰,這是中國畫家實現(xiàn)物我兩忘,超然物表,抒發(fā)情感的必備條件。
D
.中國詩人所寫、畫家所繪之自然,都是其寄托憂樂的對象,但中國詩人、畫家在緣物寄情時又能擺脫“
心為形役”
的困境。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中國畫直抒胸臆的快感,源自中國語言的痛快淋漓。“
中國語言”
即為“
漢語”
,其獨有的特點影響了中國畫的風格。
B
.中國的詩歌雖然可以佐證歷史,但不可以視其為歷史,同樣,中國畫未嘗不可寫實,但形似不是中國畫真正的追求。
C
.中國畫的線超越了寫實,追求寫意,有其獨立審美價值,隨著兩千歷史演進,中國畫的線的美學標準已入高雅之境。
D
.中國畫里的筆墨,其含義與線條相近,線的別稱即為筆,其地位高于墨,在畫家眼里,墨的黑色可包容絢麗的自然。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中國畫宣紙上所留的約略言之、得其仿佛的墨跡,與畫家心中所要表達的深厚情感相比尚有很大距離,這是中國畫家的一大憾事。
B.
中國畫和漢詩的相似之處,在其長于言情述懷,不善于狀物描摹,畫家的興奮來得快,去得也快,不能像日本畫家那樣著意細描。
C.
中國畫線條的抑揚頓挫、起伏波磔,傾注了畫家的情意與匠心,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隨著畫家審美領域的拓展而與時俱進,相得益彰。
D
.中國畫以水墨畫為主,與西方后期印象派有質的區(qū)別,如果像有些人在中國畫中盲目融入色彩光影等西洋畫元素,將會貽笑大方。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
(3
分)B(“‘
遷想’
的意思就是‘
移情’”
于文無據,原文是說“
遷想”
這種主觀活動具備“
移情作用”)
2.
(3
分)A
(這里的“
語言”
并非“
漢語”
,應該指的是中國畫的表現(xiàn)手段)
3.
(3
分)C
(原文“
中國人”
誤為“
畫家”
,且將原文“
并行不悖”
說成“
與時俱進,相得益彰”
程度稍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516944.html
相關閱讀:宗白華《悲劇的與幽默的人生態(tài)度》閱讀答案
季羨林《中國文化的內涵》閱讀答案
《歷史性的活化、延伸與推進》閱讀答案
《墨家剎那輝煌之后為何在歷史上失蹤了?》閱讀答案及解題指導
在詩與思的辯難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來自同樣“富有熱情與痛